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古小即

2016年11月17日晚第24次惠忠庵读书夜讨论纪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1 19: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少太有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2 20: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6-11-18 18:08 发表  关于这部小说的两个不满足:
(1)小说中有佩德罗▪巴拉莫作为一个孩子时的描写,他童年对苏萨娜的迷恋,他做学徒工,他代家庭去赊账,他爷爷、父亲、母亲去世的事;也有对于成年后狠毒的佩德罗▪巴拉莫的描写。这中间似乎有点跳跃,即这个痴情的孩子是如何成为一个铁石心肠的恶人的?作者在描写童年时,也努力写出他的精明狡诈乃至冷漠。但如果设置一些成长中的过渡性情节,是否会使成长显得更合情合理? 

对这一点我持保留态度,并不认为这样写有什么问题。小说的主题,我认为还有一个,就是巨大的同时又是宿命的异化力量,所以,作品中几乎没有“正常人”,在那样一种近于宿命的氛围(当然也可以分析这种所谓的宿命背后实际的历史文化因素,这里用宿命一词,只是强调小说给我的这种感觉)里,佩德罗·巴拉莫由一个曾怀有纯情和痴情的少年最后变成铁石心肠的恶人,并不是件多奇怪的事,过渡性情节的交代,至少在对我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4 21: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6-11-18 18:08 发表 (1)小说中有佩德罗▪巴拉莫作为一个孩子时的描写,他童年对苏萨娜的迷恋,他做学徒工,他代家庭去赊账,他爷爷、父亲、母亲去世的事;也有对于成年后狠毒的佩德罗▪巴拉莫的描写。这中间似乎有点跳跃,即这个痴情的孩子是如何成为一个铁石心肠的恶人的?作者在描写童年时,也努力写出他的精明狡诈乃至冷漠。但如果设置一些成长中的过渡性情节,是否会使成长显得更合情合理? ...



我认为这是胡安·鲁尔福故意为之。按照一般小说的思路,如果要写一个人的人生,那么好似主人公的各个人生阶段都不容被忽视,但这种叙述多是由作者自己完成的,读者所能做的只有被动接受有关主人公的所有信息。但是《佩德罗·巴拉莫》不同,作者胡安·鲁尔福通过安排除主人公以外的其他鬼魂发声,从而让读者根据他们提供的碎片化信息自行构想出主人公佩德罗的一生。由于不同叙述者在佩德罗的人生中扮演着的角色不同,出镜率也不同,他们所提供的有关佩德罗的信息也就必定是有限的、碎片化的。不过这看似有限的信息,不但不影响读者们了解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而且使读者在构想主人公的人生时能更加自由地依据自己的理解来想象和填补那些空白。这时,读者所能做的就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更多的是主动创造故事。这未尝不是作者胡安·鲁尔福给予读者的一种阅读与创造的双重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4 23: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6-11-22 20:33 发表 对这一点我持保留态度,并不认为这样写有什么问题。小说的主题,我认为还有一个,就是巨大的同时又是宿命的异化力量,所以,作品中几乎没有“正常人”,在那样一种近于宿命的氛围(当然也可以分析这种所谓的宿命背后 ...
老白不愧是小说行家,非常在理,深入。我对完整性的要求可能出于某种心理强迫症。如果太完整了,其实也挺无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4 23: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浅醴 于 2016-11-24 21:54 发表 我认为这是胡安·鲁尔福故意为之。按照一般小说的思路,如果要写一个人的人生,那么好似主人公的各个人生阶段都不容被忽视,但这种叙述多是由作者自己完成的,读者所能做的只有被动接受有关主人公的所有信息。但 ...
有道理,这部小说本身就是碎片化的。江山代有才人出,中文院大一有浅醴这样的同学,才像中文院。历史上本院似乎有好几个跟你同名的,其中一个似乎还在孙老师的课上栽过跟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4 23: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小即师提出的是个问题,小说的情节应该是连贯的,细节应该是禁得起推敲的,这与是否碎片化的写法无关。或者说,碎片化的写法更应该用点拼出一条线,点和点之间存有适当距离可以构成想象空间,但距离过大就会让人生出“链子断了”之感。除了童年的纯真和成年的狡诈的衔接问题,我更没弄懂的是佩德罗儿时家境贫寒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父亲到底是不是富有,为什么和奶奶母亲生活得那么窘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6: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6-11-24 23:14 发表 老白不愧是小说行家,非常在理,深入。我对完整性的要求可能出于某种心理强迫症。如果太完整了,其实也挺无聊的。

我对异化的这种想法,跟《红楼梦》的阅读体验也有关系,就是在拙文《赵姨娘的青春》里表达过的那种想法,即宝玉眷恋爱护的身边的这些青春女儿,早晚都要变成他所憎厌的管家娘子和那些昏耄的婆子,以及王夫人、邢夫人一流。跟抄家这种外力摧折造成的悲剧比,这种悲剧是更彻底的悲剧。今天又想到,其实何止作品中人,就是我们自己,少年时代所曾有过的那些清澈的理想,现在还剩下多少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6: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6-11-24 23:18 发表 有道理,这部小说本身就是碎片化的。江山代有才人出,中文院大一有浅醴这样的同学,才像中文院。历史上本院似乎有好几个跟你同名的,其中一个似乎还在孙老师的课上栽过跟头。

不是在我课上栽的跟头,而是在《清源》上面,那个学生其实还是挺不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6: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浅醴 于 2016-11-24 21:54 发表  我认为这是胡安·鲁尔福故意为之。按照一般小说的思路,如果要写一个人的人生,那么好似主人公的各个人生阶段都不容被忽视,但这种叙述多是由作者自己完成的,读者所能做的只有被动接受有关主人公的所有信息。但是《佩德罗·巴拉莫》不同,作者胡安·鲁尔福通过安排除主人公以外的其他鬼魂发声,从而让读者根据他们提供的碎片化信息自行构想出主人公佩德罗的一生。由于不同叙述者在佩德罗的人生中扮演着的角色不同,出镜率也不同,他们所提供的有关佩德罗的信息也就必定是有限的、碎片化的。不过这看似有限的信息,不但不影响读者们了解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而且使读者在构想主人公的人生时能更加自由地依据自己的理解来想象和填补那些空白。这时,读者所能做的就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更多的是主动创造故事。这未尝不是作者胡安·鲁尔福给予读者的一种阅读与创造的双重享受~ 

刮目相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5 16: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寒凝 于 2016-11-24 23:30 发表  我更没弄懂的是佩德罗儿时家境贫寒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父亲到底是不是富有,为什么和奶奶母亲生活得那么窘迫 

这个问题读书会上不是讨论了么?而且还说到了“奶奶”一词,在原文里到底确实是奶奶,还是外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19 12:26 , Processed in 0.02723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