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2|回复: 4

[文 学] ZT王家新: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1 16: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家新


昨天(当地时间17日早上),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毫无征兆”地长逝于他在圣卢西亚的家中,享年87岁。得知这一消息后,我随即写下了如下诗句:“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有人在读他的诗/有人会写文章悼念/而我走到一幅画前/突然间,那画框变成了窗口/整个荷马以来的大海/向我涌来……”

不像布罗茨基的英年早逝,带给我们以震惊和哀痛,沃尔科特的离去,让我想到的是他自己雄伟而从容的诗句,或者说,我是在倾听那“伟大的六音步诗节”是怎样“拍岸到达终点”。(见《海葡萄》)

同时,这些年来我们与这位诗人的“因缘”也浮现出来。我甚至有机会见过他一次,那是在1993年的伦敦,距他头年获诺奖只隔半年时间,他如约赴伦敦南岸艺术中心朗诵。令人激动的朗诵会后,我排在长长的读者队列中间。我还受国內朋友之托询问他出版中译诗选一事,他让我同费伯出版社(Faber and Faber)联系,然后,就忙着为下一个签名了。

当然,中国的出版社那时还不可能购买版权,但译介这位诗人却是必须的。1995年前后,我和沈睿编选出版的《最明亮与最黑暗的:二十家诺贝尔奖获奖诗人作品新译》、《钟的秘密心脏:二十家诺贝尔奖获奖作家随笔精选》都以沃尔科特开篇。为使中国读者更多了解,我们还合译了布罗茨基评介沃氏的著名文章《潮汐的声音》。(见《钟的秘密心脏》)
   
正是在组织翻译的过程中,沃尔科特作为一个诗人的非凡天赋和力量令人眩目地呈现在我面前。如他那篇《安娜》(郭良 译)“穿过你的秀发我走进俄罗斯的麦田”“你是全部的安娜,/你的胴体有个厌世的驿站”,多么动人!再如那首《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沈睿 译):“这是暴风雨的季节,茨维塔耶娃,/而大海低着头像一匹马一样站立”,简直太好了!他以惊人的诗艺将加勒比海岸的酷热(“我的干渴长进生锈的水龙头”)与俄罗斯的冰雪“焊接”在一起,真是令我惊叹。至今这几首译诗已成为“经典”,这些年来经常被人们提起。诗人胡桑就曾专门谈到上高中时从图书馆借到《最明亮与最黑暗的》一书后,《玛丽娜·茨维塔耶娃》一诗对他的“开天眼”般的震撼。

而布罗茨基在《潮汐的声音》中对沃氏诗歌的特质、对他作为一个“边缘”诗人却又突入“中心文明”、使文明的生命得以展露的论述,也使我深受启示:“与众所相信的相反,边缘地区并非世界结束的地方——而正是世界阐明自己的地方。”这样的话不仅很精彩,也着实令人振奋。我那时曾在文章中一再引用和阐述了这句话,因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值一个商业文化、大众文化兴起而诗歌被“边缘化”的时期,我们由此可以想见布、沃这样的诗人对中国诗人的激励。

另一次与沃氏“相遇”的机会是2013年5月,我应邀参加德国明斯特国际诗歌节,而这届诗歌节的大奖是给沃尔科特《白鹭》的德译本,沃尔科特本人也要来。我们去时,书店里已贴有他的大幅画像,虽然诗人因为身体原因最终未来成,不过,我已切身感受到德国诗界对他的敬重,也有机会同《白鹭》的杰出德译者Koppenfels教授交谈,他这样告诉我:“沃尔科特的每一行诗都值得译成德文!”

而在我们这里呢,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版权问题),我们的中译与沃氏诗歌本身的广阔幅度和内在活力都很不相称。除了散见的翻译和2004年一本影响不大的诗选(傅浩 译,河北教育出版社),直到201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才推出了程一身翻译的《白鹭》。
  
《白鹭》唤起了中国读者对沃尔科特的再度关注。诗人的这部晚年诗集也让我深深佩服。它不是偶发的、散漫的写作,而是调动了一生的资源,来集中写时间、记忆和人的最终拯救的主题。诗人不想像一头老狮子一样等死,而是再次上路,追随着那变动不居的神秘飞禽,在过去与现在、神话与现实、永恒之美与当下的衰败之间穿行。他要尽量捕捉到那一个个“恩赐”的瞬间,并以此对抗时间的消逝,人生的虚无。可以说,沃氏的这部诗集在整个文学史上都很少见,他写出了一个成熟而又不满足的无穷无尽的老年。

兴奋之余,我曾为《白鹭》写了书评。这部诗集广阔的音域、闪光的细节和史诗般的笔触,都使我动心。在我看来,诗人在其晚年不仅保持了创作的活力,他还展开了更为奇异的想象力,并由此带出了激越的音调:“在夜里,星星/是渔人遥远的篝火”,而热那亚,米兰,伦敦,马德里,巴黎,“不是辉煌的城市,/而是捕蟹者的火把……”(《消失的帝国》之二),这透出了怎样的一种眼光!

在今天看来,《白鹭》已是诗人的封笔之作。诺贝尔奖并不能使他满足,写出这样一部对自己一生进行艺术总结的诗集,他才可以和他的缪斯——那些神秘的白鹭——说再见了。而同时,他又把她们永远留在了自己的诗中,任其翅膀发出拍打声!

沃氏谢世的消息传来后,媒体纷纷引用了布罗茨基那句话:“今日英语文学中最好的诗人”。这样的赞誉可能有人不以为然,但无人否定在整个世界诗坛上,沃尔科特都是一种巨匠般的存在。这样的诗人即使离开了我们,也仍会散发出持久的余热和影响。

这是一位跨越文化边界,以罕见的创造力,重新探测和塑造一个“语言帝国”的诗人。诺奖对沃氏的授奖理由是“具有伟大的光彩,历史的视野,献身多元文化的结果”,作为一位加勒比海岸之子,诗人自述身上带着“荷兰、黑人和英国血统”。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来就带有文化“混血”的性质。但他不仅受其血液和本能驱使,他更是一位有着高度语言自觉和宏伟抱负的诗人。正如布罗茨基所说“他用来写作的语言是一种跨越大西洋的语言,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帝国的语言:这并非指不列颠的殖民统治,而是指一种能造就一个帝国的语言”(这本来是布氏评价奥登时所说的话,用在沃氏身上也正合适)。这就是为什么诗人一再书写“帝国”主题,他书写的,不仅是一个空间地理上“消失的帝国”(“它的胜利成了空气,它的疆土变脏……”“随后是沾满尘土的托钵僧和撒哈拉沙漠的寂静”,《白鹭·消失的帝国》),更是时间上的、文明和语言记忆上的;他那些活力四散的诗,不仅有着广度,还有着纵深度(如他向荷马致敬的巨作“Omeros”)。他的目的,不仅是在一个混乱的年代使文明显露、“免于崩溃”,而且要与本源“谐韵”!

在我看来,这种非凡的诗学努力不仅造就了一个“以文学的历史之舌说话”的诗人,而且炼就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创造力和诗歌创造力。正因为如此,其重要性远远超出了那些受限于各自“小小的教区”的诗人。的确,比起很多诗人,沃氏不仅是一位集大成者,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新鲜、巨大的活力和文化张力。

让我和很多中国诗人深感亲切的,是沃氏献给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的诗篇,我本人也特意译过他书写帕斯捷尔纳克的《安全通行证》。这种对俄罗斯诗歌的特殊关注,不仅显现了对他者的想象能力和体认能力,也给他带来了新的精神参照和活力。或者说,这种横贯了热带和冻土带的诗歌整合力,使他最终属于那些苦难、高贵而又富有创造力的伟大心灵。沃尔科特的诗歌属于我们这个跨越语言文化边界的时代,并且注定会指向未来。

启示还有很多。再比如说,他有着大自然一般的创造力,其创作世界丰饶,迷人,感性,充满活力,但同时,在他那里一直有着“朝向经典”的努力。他堪称一位诗歌乐器的大师,精通英诗的各种形式和格律,体现了高超的驾驭能力,但他又一直是一位艺术的学徒。他声称“诗歌是追求完美时流淌的汗水,但必须像塑造额头的雨滴那么清新”。在一个粗痞的、泥沙俱下的年代,这难道不应该使我们警醒?

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以他自己和米沃什、布罗茨基、希尼等为代表的诗的时代的结束。在世界诗坛上,要出现这样群雕般的巨匠,我们尚需要耐心等待。但不管怎么说,他们为我们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道路;他们留下的诗,在未来的日夜里,依然会是撞击我们心灵的“拍岸浪花”。我们只能以更加艰巨的创造,来向他们致敬。
 

2017.3.18

发表于 2017-3-21 17: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德里克·沃尔科特:白鹭 

程一身 译 


细察时间的光,看它能有多久让 
清晨的影子拉长在草地上 
潜行的白鹭扭着它们的脖子吞咽食物 
这时你,不是它们,或你和它们已消失; 
鹦鹉在日出时咔哒咔哒地发动它们的船只 
四月点燃非洲的紫罗兰 
面对鼓声阵阵的世界,你疲倦的眼睛突然潮湿 
在两个模糊的镜头后面,日升,日落, 
糖尿病在静静地肆虐。 
接受这一切,用冷静的判决 
用雕塑般的词语镶嵌每个诗节; 
学习闪光的草地不设任何篱笆 
以免白鹭被刺伤,在夜间呻吟不止。 


这些浑身洁白,鸟嘴发红的白鹭多么优雅, 
每只都像一个潜行的水壶,在潮湿的季节 
茂密的橄榄树,雪松 
抚慰咆哮的急流;进入平静 
超越欲求摆脱悔恨, 
或许最终我会达到这种境界, 
在阳光下,棕榈叶像轿子一样低垂着 
影子在它们下面狂舞。在我充溢着 
所有罪孽的身影进入遗忘的 
绿色灌木丛以后,它们就会到达那里, 
一百个太阳在圣克鲁什山谷 
上升又下沉,我的爱如此徒劳。 


我看着这些巨树从草地边缘腾空而起 
像膨胀的大海,却没有浪峰,竹林陷入 
它们的脖子,像被绳子拴着的马匹,黄叶 
从震荡的枝条被撕下来,雪崩般塌落;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暴雨骤降之前, 
天空如同被浸透的帆布,在绝望地航行 
风在乱纸中猛吹,完全笼罩了山峦 
似乎整个山谷是一枚安然度过风暴的豆荚 
而森林不再是树木,而是奔腾的海浪。 
当闪电炸裂,雷声吱嘎作响如同咒骂 
而你是安全的,躲在圣克鲁什深处的 
一间黑屋里,电光一闪,当前突然消失, 
你暗想:“谁会为颤抖的鹰,完美的白鹭 
和云色的苍鹭,还有连看到黎明虚假的火焰 
都感到恐慌的鹦鹉提供住房呢?” 


这些鸟持续为奥特朋⑴充当模特, 
在我年轻时,一本书中雪白的白鹭 
或白色的苍鹭会像圣克鲁什翡翠绿的 
草地一样打开,深知它们看上去多么美丽, 
完美地昂首阔步。它们点缀着这些岛屿, 
在河岸上,在红树林的行列或养牛的牧场里, 
在池塘上方滑翔,然后在小母羊光洁的 
脊背上保持平衡,或者在飓风天气里 
逃离灾难,并用它们令人震惊的戳 
啄出记号,似乎在它们神话的高傲里 
研究它们是完全的特权 
它们扑扇着翅膀从埃及飞越大海 
伴随着法老的朱鹭,它橙色的嘴巴和双脚 
呈现出安静的轮廓,装饰着教堂的地下室 
随后它们展翅起飞,翅膀扑扇得很快, 
当它们扑扇翅膀时,当然像一个六翼天使。 


那永恒的理想是惊奇。 
阴冷的绿草地,安静的树木,那边山坡上 
的丛林,接着,一只白鹭白色的喘息使 
飞行进入画面,然后用它笨拙的脚步 
摇摇晃晃地站立,那么笔直,白鹭的象征! 
另一个想法令人惊奇:站在树稍的 
一只鹰,悄无声息,像一只猎鹰, 
突然冲入天空,用那种和你相同的极度冷漠, 
在赞扬或责备之上盘旋, 
此刻它落下来,用爪子撕扯一只田鼠。 
草地的事件和这种公开的事件是相同的, 
一只白鹭惊奇于这个事件,高处的鹰在嗥叫 
冲着一具死尸,一种纯粹是虐待的爱。 


圣诞节这周过了一半,我还不曾看见它们, 
那些白鹭,没有人告诉我它们为什么消失了, 
而此刻它们和这场雨同时返回,橙色的嘴巴, 
粉红的长腿,尖尖的脑袋,回到了草地上 
过去它们常常在这里沐浴圣克鲁什山谷 
清澈无尽的雨丝,下雨时,雨珠不断落在 
雪松上,直到它使这里的旷野一片模糊。 
这些白鹭拥有瀑布和云的 
颜色。我的一些朋友,已所剩不多, 
即将辞世,而这些白鹭在雨中漫步 
似乎死亡对它们毫无影响,或者它们像天使 
突然升起,飞行,然后再次落下。 
有时那些山峦就像朋友一样 
缓缓消失了,而我非常高兴的是 
此刻他们又回来了,像记忆,像祈祷。 


伴随着落入林中的一片悠闲的叶子 
浅黄对着碧绿旋转——这是我的结局。 
不久将是干枯的季节,群山会生锈, 
白鹭上下扭动它们的脖子,弯曲起伏, 
在雨后用嘴巴捕食虫子和蛴螬; 
有时像保龄球瓶一样直立,它们站着 
像从高山剥下的棉絮似的果皮; 
随后它们缓缓移动,用双脚张开的指头和 
前倾的脖子移动这么一只手的宽度。 
我们共有一种本能,那种贪婪供应 
我钢笔的鸟嘴,叼起扭动的昆虫 
像名词那样吞咽它们,当它书写时 
钢笔尖在阅读,愤怒地甩掉它的鸟嘴拒绝的食物。 
选择是这些白鹭的教导 
在宽阔空旷的草地上,安静而专心地阅读时 
它们不断点着头,这是一种难以表述的语言。 


我们在圣克罗伊一个朋友家的游泳池边 
约瑟夫和我正在交谈;他停止谈话, 
这次来访我本希望他会快乐, 
喘息着指出,并非静立或阔步 
而是固定在这棵巨大的果树上,一种景象使他震动 
“就像某种来自博施⑵的东西,”他说。那只大鸟 
突然飞到这里,或许是同一只鸟把他带去, 
一只忧郁的白鹭或苍鹭;说不出的话总是 
伴随着我们,像欧迈俄斯,第三个同伴 
什么得到他,他爱雪,什么就会让它呈现, 
这只鸟泛出一种幽灵似的白光。 
此刻正值中午或傍晚,在草地上 
白鹭一起静静地向高处飞翔, 
或者航向海绿色的草地,如同一场划船比赛, 
它们是天使般的灵魂,像约瑟夫的灵魂一样。 

注释: 
⑴奥特朋(Audubon,1785-1851),美国鸟类学家,画家及博物学家。 
⑵博施(Bosch,1874-1940),德国化学家,曾获得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 
timg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1 17: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鹭与晚年与语言的“波浪线”
                                                  ——读沃尔科特《白鹭》
  
  王家新|文
  
  读沃尔科特的《白鹭》,首先让我想起了叶芝的《柯尔庄园的野天鹅》。那不是一首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挽歌:在一种更开阔、深远的人生视野中,当那群“光辉的野天鹅”从“盈盈的流水间”飞起,诗人在目睹一种高贵的事物在他那个时代和他自己的生命中消逝。
  而在沃尔科特这里,“野天鹅”化为了另一种更稀见、更飘忽不定的涉水飞禽——白鹭(“是那只鸟,泛着幽灵似的白光”)。在人生的暮年写白鹭,在我看来,这个意象首先就选得好!像叶芝一样,他不仅写这种飞禽的优雅,高贵,神秘(“像突降的天使升起,飞行,然后又落下”),也有意以它所具有的“永恒之美”,来比照人世的短暂、变幻和无常,尤其是要以它的“现身”,来表现一个已步入晚景的诗人对生命的留恋。看来这个意象的选取,本身就起到了“兴”(“赋比兴”)的重要作用。它成为对生命的唤醒和兴发。
  正因为如此,诗人会以“白鹭”作为他这部晚年诗集的集名。该诗集收有54首(组)诗(“白鹭”只是其中一组),有着诗人特有的广阔、绵密、繁复和丰饶性,而“白鹭”为其核心意象。正因为这个书名,我们读其他诗作时也会隐隐感到白鹭的“在场”,或是听到它翅膀的拍打声。比如在《西西里组曲》中,诗人向他的三任妻子忏悔,这难道和白鹭就没有关系?白鹭的出现,带出的正是那些他曾经爱过而又失去的美丽的人和事物。
  就写作而言,让我佩服的,是诗人在其晚年还依然保持的“主题写作”能力和语言创建能力。《白鹭》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92年)数年后出版的一部诗集。说到底,诺奖只是一个外部的评价,而诗人自己却需要有一部书来“回顾自己、总结自己”,《白鹭》正是这样一部诗集。它不是即兴的、偶发的、盲目的写作,而是调动了一生的资源,集中写一个大的主题(虽然它又是复调的,多声部的),这个主题即是时间的主题、记忆的主题、晚年的主题,最终,人的拯救的主题。当“白鹭”为他出现的时候,他活过的漫长岁月,他的哀伤,他的渴望,都为此做好了准备。
  当然,《白鹭》丰富的意义,它所纷呈的美,它在艺术上的创造,都远远超越了个人传记的层面。正如那类变动不居的飞禽,诗人也在过去与现在,神话与现实,永恒的古典之美与当下的衰败之间穿行。他随物赋形,从容而又满怀好奇。很多诗人都写过晚年主题,但沃尔科特展现给我们的,其色调要更丰富,也更动人,这正如他自己宣称的:“纽约的每个人都生活在情景喜剧里。/我生活在一部拉美小说里”(《在乡村》之二)。记得扎加耶夫斯基大概这样说过“我站在路侧。我不是要知道,我要看见”(大意),而沃尔科特把这一切表现得更为急切。他也像晚年的米沃什一样,有一种感官的贪婪。实际上,对女性之美的渴望和赞美贯穿在这部诗集的许多诗篇中,它真实而又感人地表现了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的生之留恋。
  这就是诗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他不断地上路,不断地变换场景。他置身于时间和空间的无穷中,要尽量捕捉到广阔世界的美。他要抓住那一个个瞬间,以达成他所说的对“恩赐”的领受,并以此对抗时间的消逝,人生的虚无。而这一切,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愉悦。可以说,沃尔科特这部诗集的独特意义就在于,他写出了一个成熟而又不满足的无穷无尽的老年:
  
  “光
  老于酒,一朵云像一块桌布
  在树叶下铺开迎接午餐。我来意大利
  太晚了,不过也许现在比年轻时更好,
  那时从不满足,欢乐徒有其表,
  此刻我的头发与那些遥远的山顶押韵
  山顶塔楼的钟声历数我的过失……”
  (《在意大利》之四)
  
  多么动人!这是哀歌,又是赞歌。这是一个深受万物祝福的诗人才可以写出的诗,虽然他的双鬓已与遥远的雪山“押韵”,虽然他感到塔楼的钟声在历数他的过失。但是他已达到了诗性的“澄明”。并且他第一次见到了“闻所未闻的/亚得里亚海的薄雾”,而那似乎是一种创世般的开始、新生黎明的开始……
  《白鹭》的译者看得很准:“沃尔科特的旅行其实是从空间进入历史,从身体进入心灵”。这部诗集广阔的音域、闪光的细节和史诗般的笔触,都指向了这一点。诗人惯于书写的“帝国”主题也在《白鹭》中回响着,虽然那已是一个“消失的帝国”:“随后突然不再有帝国。/它的胜利成了空气,它的疆土变脏……”而这首《消失的帝国》的结尾一句为:“随后是沾满尘土的托钵僧和撒哈拉沙漠的寂静。”这堪称是一句伟大的诗!它构成了“老年”主题的终极性背景。
  这“消失的帝国”是文明的历史,也是身体的历史,其实也指向诗人所一直眷念的欧洲文学和艺术的传统,那才是他的“乡愁”,他的语言的来源和领域,虽然我们知道这是一位加勒比海岸之子,身上带着“荷兰、黑人和英国血统”(诗人自述)。从该诗集所包含的《西班牙组诗》、《在意大利》、《在阿姆斯特丹》、《在荷兰》、《伦敦的一个下午》等诗名来看,我们已知道诗人的“世界”所在。在欧洲,当然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作为文明摇篮意义上的欧洲,诗人不仅如归故里,他的语言和文学想象力也一下子变得光彩熠熠了。当然,这里面还有着更深层的东西。在《西西里组曲》第三节,诗人一开始就发出了这样的请求:“安慰我,维多里奥,让我平静,夸西莫多”,只有和欧洲文学中那种永恒的力量重新结合在一起,诗人才感到他个人救赎的希望。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文学的历史之舌说话”的诗人(这本来是美国诗人、艾略特在哈佛时的同学艾肯对《荒原》的评语)。以下为《西班牙组诗》第一节的开始:“马蹄在血迹斑斑的大地中的沉重缓行。/小溪在漂白的石头上的哗哗流淌。/恣意践踏栓皮栎斗篷似的阴影的黑公牛,/在高高的麦地里低语的风仿佛西西里岛/或塞万提斯前几页书里的拍岸浪花。”在这史诗般的节奏中,塞万提斯的语言充当了他进入“帝国”的“拍岸浪花”。接下来的第二节,“一列火车在一个句子里穿越烧焦的平原。/在软木小丛林里,影子和它们的本源押韵”,酷热的西班牙,快烧焦的灰绿的软木树丛,渴望的“影子”,而“本源”在哪里呢?“本源”是一个谜。本源在洛尔迦的安达卢西亚。而穿行在“西班牙的回声和拱门”中的诗人,满怀着“走私”的窃喜,他甚至展开了这样的想象:“安娜(Anna)或安娅(Anya)的’n’上在这里有波浪线吗?”
  这里的“安娜”显然指向了安娜·阿赫玛托娃。沃尔科特对俄罗斯诗歌一直很钟情,曾写过关于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阿赫玛托娃的诗篇。他书写阿赫玛托娃的诗篇就题为《安娜》(“穿过你的秀发我走进俄罗斯的麦田”“你是全部的安娜,/你的胴体有个厌世的驿站”),在这里,他还要在俄罗斯的“Anna”与西班牙的“Anya”之间标出一道最隐秘的语言的“波浪线”!
  不过,在塞万提斯、戈雅、毕加索、达利、洛尔迦的西班牙,沃尔科特找到了一个更让他动情的名字,以下为《西班牙组诗》第二节的后半部分:
  
  埃斯佩兰萨,珍爱的埃斯佩兰萨!
  你的眼睫毛像黑蛾子,像嫩枝你脆弱的手腕,
  你讥诮的小嘴拒不回答,
  当它笑起来,就像洛尔迦谣曲中的
  一个温柔诗节,你的牙齿是河底的
  洁白石子,我听见科尔多瓦的种马
  在发情时打响鼻,我听见我骨头的
  响板,和像机关枪一样咔嗒响的脚后跟。
  
  “埃斯佩兰萨(Esperanza)”,译者在注释中说是“牙买加的一种九节型流行音乐,以现场表演出名”,可是我在阅读时直感到这个注释不对,上网查了查,原来“Esperanza”在西班牙语里是“希望”的意思,亦多作为女子名!对此我又和一位西班牙语诗歌译者联系,确证了这一点。
  是的,这是一位诗人遇到或虚构的西班牙美女,而她的名字就意味着“希望”!她的黑蛾子般的睫毛、嫩枝般的手腕、讥诮的小嘴、温柔的微笑、洁白的牙齿,都使诗人发了狂,以至于他听见了科尔多瓦(这又是洛尔迦歌唱过的一个城市)的种马发情时打的响鼻,还有他自己“骨头的响板”。我曾在洛尔迦的故乡听过“佛拉明戈”,那西班牙舞的“响板”,的确令人震撼。
  不过,重新唤起生命的强烈欲望,这对老年的沃尔科特来说就是“希望”?是的。甚至可以说,他正是以此修正了早期的现代主义。我自己曾译过一首他的《安全通行证》:“里尔克飞旋着进入天国。/在那之后,帕斯捷尔纳克。/一个和六翼天使一起冒烟,/另一个,不得不返回……”他当然赞赏里尔克,但他却以“和六翼天使一起冒烟”这样的诗句暗示了向“绝对”冲刺的失败和惨烈。他更关注的是一个诗人的“返回”。六翼天使为最高等级天使,在“白鹭”中,诗人有时仍以此来形容白鹭(“它们扑扇翅膀时就像六翼天使”),但它们只是处在一个与人类存在相对应的神秘世界里。而在人类这里,支配他的是身体,是身体的感受,是身体向他发出的各种信号。因而他在致奥巴马的那首《四十英亩》中也这样写道:“这个年轻的耕夫感到他的静脉、心脏、肌肉、筋腱里的变化,/直到这片土地像一面旗帜展开平铺……”
  人生的依据在于身体,而诗歌的魅力在于想象,在于斯蒂文斯说的“语言的欢乐”。“一位女神/典雅的躯体,她短暂的访问愉悦了尘世”(《在意大利》之二),诗人知道什么才是能给他也给读者带来至高愉悦的东西。层出不穷的精彩比喻,是沃尔科特的一个标记,而在这一切之上,他还展开了更为奇异的想象力,并由此带出了激越的音调:
  
  “在夜里,星星
  是渔人遥远的篝火,不是辉煌的城市,
  热那亚,米兰,伦敦,马德里,巴黎,
  而是捕蟹者的火把……”
  (《消失的帝国》之二)
  
  多么动人!这已不是一般的想象,这是存在的提升和转化。这是一个诗性宇宙的敞开!
  这就是“沃尔科特的旅行”。他不仅要为自己重新找到生活的慰藉和力量,他还要以语言的神奇创造,赋予古老的传统以新的活力。诗人来到荷兰:“我想重画/佛兰德人这些红润的脸庞,即使它已被/弗兰斯·海尔斯、鲁本斯、伦勃朗画过”(《在阿姆斯特丹》之二)。我们不要忘了,沃尔科特同时是一位画家,“反复赞美出没在那不勒斯/一堵陶砖墙上的光”,就是他的神圣职责,他要使那“无法把握的黄昏”的每个角落都闪耀着“丁香紫与橙黄”(《在意大利》之十二)。而“奇迹”会显现的,它会响应这样一位诗人的语言召唤和魔法:“他们从画中涌出……/他们沉默的语言突然变得喧闹”,而“那个/逗留在商店门口阴影里的人,瞄一眼,/简直是一位棕褐色少女或在温泉入口的普洛塞尔皮娜”(《在卡普里岛》)。普洛塞尔皮娜,这可不是一般的人物,这是罗马神话中的冥后!而一位当代的俄耳甫斯凭借神力把她重又带回了人间,并且带到了“温泉入口”!
  在一篇评介沃尔科特的书评《潮汐的声音》中,布罗茨基一开始就这样说道:“因为文明是有限的,因此,当不再拥有中心文明时,每一种文明的生命都有一刻露面。在这样的时代,使文明免于崩溃的不是军团而是语言,如罗马文明,或更早,古希腊时期的希腊。在这样的时代,保存文明的工作乃是由外省人,由身处边缘的人们完成的。与众所相信的相反,边缘地区并非世界结束的地方——而正是世界阐明自己的地方。”(JosephBrodsky:TheSoundoftheTide,Lessthanone,FarrarStrausGiroux,1987
)
  这样的话不仅十分精彩,也从一个更大的范围阐明了沃尔科特这样的诗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几天来我一直在读《白鹭》,而读了就会明白,为什么它在2010年出版后即获得了艾略特奖。评委会主席安妮·史蒂文森认为“这是一部感人、具有冒险精神并且几乎无懈可击的作品”。当然,如果挑剔来看,它未必“完美”,一些诗作显得有些牵强,一些诗则有铺陈过度之嫌。但总的来看,它仍体现了巨匠般的创造力。它丰饶,迷人,非同寻常。诗人也对得起那些向他飞来的白鹭——缪斯的尊贵而神秘的使者。
  而从译介的角度看,这也是近年来我读到的少许几本让我激动的译诗集。沃尔科特具有磅薄、繁复的诗风,巴洛克式的修辞技艺以及对音韵格律的倾心营造,其翻译难度远远超过翻译一般诗人。而译者程一身“胜任”了这一重任。他的翻译,兼具诗人的敏感和学者的严谨,体现了较为娴熟的翻译技艺。对于原诗,他每每能够达到较为透彻的理解(当然也有失误,如对“埃斯佩兰萨”的译解),而且能够以德里达所说的那种“确切的翻译”,传达出沃尔科特的诗风、语感和生命质地。他精确地刻划意象,如“灯火盈窗的修道院”(《在修道院》)、“滚烫的大海泛起锡似的波纹”(《在意大利》之十一)、“海鸥飞起来/像尖叫的流言经过酒店的窗口/一股隆起的波浪解开她洁白的紧身胸衣”(《西西里组曲》之五)、“直到剩余的一切/是喷泉的喷嘴。钟楼上的鹳,或鹤”(《西班牙组诗》之四),等等,这些都显示出他语言的功力。而在一些最能检验一个译者的关键处,他都能“化险为夷”,译得恰到好处,如“或塞万提斯前几页书里的拍岸浪花”中的“拍岸浪花”,真要令人喝彩!再如《码头之夜》的最后一句“……码头的尽头那盏稳定的弧光灯下面”,一个“稳定”,看似不起眼,但却对全诗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值得留意的是,译者不仅力求达成“确切的翻译”,还坚持他的“直译法”,以传达原诗独特的句法和语感,如《我的手艺》的结尾:“那一瞬间头皮好一阵发麻,/一种和它相同的高山押韵的状态/直到,不只一瞬,我,也,变白了。”当然,在句式和诗行排列方面,也存在着过于讲究与原诗的“对应”,变通不够的问题。看来一个译者的“忠实”是双向的,既要忠实于原作,也要忠实于汉语诗歌自身的语言法则。
  《白鹭》中的诗大都为格律诗。这对翻译构成了极大挑战。为了传达诗的“声音”,就必须找出其音律、节奏方面有效的替代方案。译者采用了当代诗人译诗通行的方法,即把原诗从格律诗中“解放”出来,并使它在汉语中得到“换气”。《白鹭》的翻译,再次使我们感到了这种可行性。“当我重新呼吸,你可以在我的声音里/听出大地——我的最后的武器”(曼德尔施塔姆),在译诗时关注声音,其目的不是某种“琅琅上口”的表面的音韵效果,而正是为了让读者“听出”——听出诗人的呼吸、心跳、语调,听出那“音乐中的音乐”。
  沃尔科特的这部诗集为“白鹭”,耐人寻味的是,布罗茨基在那篇《潮汐的声音》中也这样写道:“诗人的真正传记就像鸟类的传记,几乎完全相同——他们真正的资料是他们发出声音的方式。一个诗人的传记在其发出的元音和咝咝之声中,在其韵律、节奏和隐喻中。存在的奇迹证明,在某种意义上……他的诗行比他本人的公共形象更根本地表现了作者。”
  而一个译者应为我们提供的,也正是这样一部“鸟类的传记”:在它跨语际的飞翔中,在它的每一声鸣叫里,生命都在其中。
                                                                                                                                                          2015,6,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6 17: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永恒的理想是惊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8 17: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下班时在地铁上看了帖子,感谢两位老师的费心整理~

之前都没有读过他的诗(捂脸),昨天在地铁上读起来感动至极,惊叹于他对暴风雨的描写、赋予白鹭的优雅与生命。尤其喜欢这一段:

"有时那些山峦就像朋友一样
缓缓消失了,而我非常高兴的是
此刻他们又回来了,像记忆,像祈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19 16:49 , Processed in 0.0347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