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92|回复: 13

[原创文字] uireading圆桌电影活动NO.1大致整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31 00: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浅醴 于 2017-3-31 00:12 编辑

以下是对关于电影《海边的曼切斯特》的圆桌讨论内容的大致整理。其中也有我的一些个人想法。


痛苦无法消弭,生活请继续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一起看了电影《海边的曼切斯特》。
这是一个关于孤独与救赎的故事,这又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孤独与救赎的故事。

看电影时,心情是平静的;看完电影后,心情是沉重的。
导演肯尼思·罗纳根对观众情感的把控能力非常强。没有大篇幅地歇斯底里,他将主人公的所有痛苦都小心翼翼的折叠起来,藏在了琐碎的点滴中,但哪怕藏得再隐秘,这些伤痛和绝望也能在各种不经意间渗透进观众的心里。

电影的开头是Lee每日面无表情地穿梭在不同家中,修电灯、修马桶、修下水管,帮住户扔掉不同的废弃品,晚上再去酒吧,独自一人喝着酒,一点就燃,和陌生人大打出手,再独自一人回到家。缓慢的镜头叙述着Lee无聊乏味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然后一个电话突然到来,改变了这单调的轨迹——Lee哥哥的死亡把Lee带回了海边的曼切斯特,也把Lee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开在观众面前,告诉观众究竟是什么过往塑造了如今仿佛把整个世界都遗弃了的Lee。

整个开头的氛围是非常沉闷压抑的,但电影却没有选择昏沉幽暗的色调来渲染这种压抑,反而用最明亮纯净的蓝色与白色来勾画Lee的生活环境。但这明亮到刺眼的蓝色和白色画面带给观众的是刺骨的寒意——这就是Lee眼中的世界,一个冰冷、了无生意的世界。所以这种色调下的画面虽然明亮,营造的气氛却更显压抑。
在电影中,但凡是关于Lee的现在的镜头,色调几乎都是极冷的;关于Lee的过去的镜头,色调几乎都是极暖的;当镜头诉说着十年前的那场大火时,色调变得极其昏暗。导演似乎没有花什么大力气来表现主人公的喜与哀,但他通过色调的冷暖变化让观众不自觉地融入到Lee的人生中,和Lee同喜同悲。这种同喜同悲不仅是情感上的“共鸣”,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忘我”——在观影中,我忘记了自己的存在,Lee的情感就是我的情感——这种“忘我”比单纯的“共鸣”更能让观众体会出Lee并不太外露的喜与悲。

除了色彩的对比,能隐晦地表现Lee的情感的还有他的回忆。观众通过Lee的回忆来窥探他的过往,也通过Lee的回忆来感受他的情感。Lee的回忆是有节奏的。刚开始,Lee将自己放逐在另一个世界,逃避着过往,可是绝望已深深地烙在心底,过往的画面总是不自觉地闪现着,Lee是被动接收着它们,所以,这时的回忆诉说得很缓慢。之后,当律师宣读Lee的哥哥的遗嘱,让Lee当Patrick的监护人时,“监护人”三个字触及到Lee最不想面对的那段黑暗的过往,所以,他会飞快地回忆起他所有绝望的源头——导致了他亲生儿女们的死亡的不可饶恕的过失。这时的回忆是主动的,因此显得急促而又激烈。
从开始的长但缓慢,到后来的短却急促,导演通过这有节奏的回忆表现Lee是如何在现实世界的刺激之下一点一点重新开始尝试接纳他的人生,潜移默化中让观众体会到Lee的改变。

无论是色彩氛围的对比,还是回忆节奏的变化,都非常巧妙的,细微的。这是导演罗纳根处理悲情的方式——用最简短的镜头掠过最绝望的情感——和主人公Lee以及他的侄子Patrick处理伤痛的方式出奇一致。面对大火以及前妻痛苦地嘶吼,Lee面无表情,第二天甚至还能在警察面前平静地叙述着事故的细节;面对父亲的死亡,Patrick毫无反应,甚至前脚刚进入遗体室后脚就转身离去。这才是人真实的本能的情感。人一旦悲痛到极点,不会有更多的力气去发泄。可是,绝望不会仅凭理智便能轻易被战胜。所以,Lee在被审讯后,选择夺过警察的枪意图自杀;Patrick看见冷冻的鸡肉时,崩溃大哭——他们不是冷漠,不是忘记了痛苦,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将悲痛隐藏。

本片最让我惊讶地是临近结尾的大转变。
当Lee卖掉珍贵的猎枪为Patrick买新马达,两人(再加上Patrick的小女友)开着船出海时,画面唯美得好像一切都没有改变——Patrick依然是十年前的那个崇拜着叔叔和爸爸的小男孩,Lee依然是十年前的那个总爱逗弄侄子的叔叔。我以为这就是最好的结局,Lee被Patrick救赎,宽恕了自己,宽恕了过往,重新接纳了这个世界。
可是,Lee遇到了前妻。当前妻因过去的言语向他道歉,他才发觉,他没办法忘记过去。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过去和解。“
所以他说:“I can’t beat it.“

Lee再次选择一个人离开海边的曼切斯特小镇,依然是去波士顿当管理员,勤杂工。
他打算租一套两居室,留一间给Patrick。
生活好像和回小镇之前没什么不同,我们却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Lee的变化。

过去的绝望与黑暗依然存在,无法消除,也没必要消除。但未来,仍隐隐约约能看到希望与光亮。
原来这才是最好的结局。不圆满,但真实。

影片开头

影片开头

明亮的背景,压抑的氛围

明亮的背景,压抑的氛围

过往的幸福

过往的幸福
恢复.jpg
救赎.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00: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朋友说,Lee的人生和余华笔下的福贵的经历及情感是有共通性的。(这个问题没有细谈,便按下不提啦。)
不过我觉得Lee比福贵幸运,至少Lee还有未来可以期待,福贵只能拥抱着过往度过余生。

评分

参与人数 2贡献 +20 收起 理由
安然 + 10
木兰晓芙 + 10 辛苦整理总结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31 08:0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冷暖色调转换代表不同情绪不同人生的手法在电影中很好用,我在岩井俊二的《情书》中见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31 08: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Lee的回忆是有节奏的。刚开始,Lee将自己放逐在另一个世界,逃避着过往,可是绝望已深深地烙在心底,过往的画面总是不自觉地闪现着,Lee是被动接收着它们,所以,这时的回忆诉说得很缓慢。之后,当律师宣读Lee的哥哥的遗嘱,让Lee当Patrick的监护人时,“监护人”三个字触及到Lee最不想面对的那段黑暗的过往,所以,他会飞快地回忆起他所有绝望的源头——导致了他亲生儿女们的死亡的不可饶恕的过失。这时的回忆是主动的,因此显得急促而又激烈。


这一段很精彩,能在看完电影的短时间内看出这么细微的线索,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00: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远风 发表于 2017-3-31 08:07
冷暖色调转换代表不同情绪不同人生的手法在电影中很好用,我在岩井俊二的《情书》中见过。

是的,很多导演都喜欢用色彩来表意和表情。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以火红的背景暗示主人公们不息的生命力,《山楂树之恋》以青绿为背景体现初恋的青涩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00: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剩翼 发表于 2017-3-31 08:39
这一段很精彩,能在看完电影的短时间内看出这么细微的线索,佩服!

这些都是小伙伴们通过讨论得出的结论,Uireading里的朋友都很有见解~
我的文字功底不太好,所以可能写得还不够全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 00: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很多导演都喜欢用色彩来表意和表情。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以火红的背景暗示主人公们不息的生命力,《山楂树之恋》以青绿为背景体现初恋的青涩等等。


用色彩表意抒情的确很常见,但我想远风兄的意在强调色调转换的作用。这一手法运用的典例应是《辛德勒的名单》。至于用色彩表意抒情,最常被举例的是《红色沙漠》。张艺谋也喜欢用色彩,不过我一直觉得他的色彩“俗艳”。怎么说呢,用影像语言表意抒情是个技术活儿,既不能太直白,也不能太隐晦,这一点上,张艺谋比安东尼奥尼差太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00:34: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剩翼 发表于 2017-4-1 00:20
用色彩表意抒情的确很常见,但我想远风兄的意在强调色调转换的作用。这一手法运用的典例应是《辛德勒的 ...


的确是我忽略了远风老师的key word.

至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为什么有“艳俗感”,大概是因为张艺谋导演的片子色彩设定得太刻意??

ps.电影心愿单上有多出几部电影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 01: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为什么有“艳俗感”,大概是因为张艺谋导演的片子色彩设定得太刻意??


有这方面原因。但我觉得更多的不是“刻意”,而是“简单化”,就像流俗的精神分析,总要把梦里的烟囱解释为那种东西,洞穴解释为什么什么之类,又像流俗的象征,比如鸽子象征和平,月进乌云象征危况将至,这种象征就太过简单化。人是种奇怪的动物,人在思考某些实际问题时,愿意尽力节省认知资源,喜欢清楚的表述;但在进行艺术欣赏时,却往往喜欢经历一定程度的“曲径通幽”,这样才能体会到美感,简单化的象征,仅仅是起到了表意的作用,但是美感不足。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虽然有很多颇具争议的地方,但那一段众人起舞,一席破布随着飞驰的火车在风中飘荡的镜头我觉得就很好,象征意义是在若有若无之间,心有所感却又难以言说,这一段颇具大师风范,展现了影像语言的独特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23:30: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剩翼 发表于 2017-4-1 01:10
有这方面原因。但我觉得更多的不是“刻意”,而是“简单化”,就像流俗的精神分析,总要把梦里的烟囱解 ...

涨知识了。。

那能不能把这种“简单化”理解成“程式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0 07:28 , Processed in 0.0414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