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2|回复: 4

[原创文字] 水云间十周年系列讲座之“诗人·英雄·普通人”不完全记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4 21: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浅醴 于 2017-5-24 21:16 编辑

  • 我因为中途有事离场了,所以并没有听耿涛老师讲“诗人与英雄”。这部分的笔记是根据录音整理出来的,并不详细。希望当日在现场的朋友在楼下补充。
  • 如果有什么记录出错了,或者不完全,也请各位帮忙纠错或补充啊。

家国中的女性——张爱玲与李安的《色戒》比较    主讲人:邓如冰老师

我们知道《色戒》是张爱玲的小说,但更多人所熟知的《色戒》是李安拍摄的电影。实际上,张爱玲在1978年发表《色戒》,李安在2007年将它翻拍成电影,由此扩大了《色戒》的知名度。

《色戒》和张爱玲的其它小说不一样。张爱玲的其他小说,多是写小男小女小情小爱之事,很少写和战争、国家这种宏大的东西有关的事情。所以,《色戒》是特殊的,这里面有汉奸、有家国之事。它把一个女性投入到一个残酷的大时代,将崇高的锄奸情节与色诱情节结合,这样一来,简单的情爱故事就变复杂了。能将这么复杂的故事放在一部短边小说的篇幅中展现出来,足以看出张爱玲的写作功力之高。实际上,张爱玲写这篇小说写了三十年,她从1950年开始写這篇小说,边写边改。她之所以甘心一遍又一遍地改文,是因为对这篇小说有特殊的情感。她总结这种情感时说“爱不问其值不值得”。但人们总把这句话和张爱玲的经历相联系,误认为张爱玲以此写自己的故事。

我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和这部电影,是因为我觉得同学们很容易用电影来替代名作的文本阅读。但事实上,无论电影改编得多么成功,它都是另外一部作品。如果一个人说《色戒》讲得是女主角爱上了英俊的男主角,那么他一定没有阅读过《色戒》的文本。因为,在张爱玲的《色戒》里,男主角易先生并不英俊,李安的电影里的男演员梁朝伟才是英俊的。

所以就是说,我们搞文学,一定要看文本,而且要细读文本。其实通过电影《色戒》可以看出,李安一定是一个张迷。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导演,他的《色戒》几乎完全忠实小说。但也不能否认,这是他对《色戒》进行的再创作。他创作出来的《色戒》和张爱玲的《色戒》有相承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

比如:李安特别喜欢拍摄汤唯的半侧脸。这和张爱玲的审美有关。张爱玲曾说“婴儿的头脑加成熟的妇人的美是最具诱惑性的”。而汤唯的半侧脸完全符合这种美的标准:天真、纯洁,同时又十分性感。但对易先生的刻画,电影和小说有差异。小说里提到易先生比王佳芝矮半个头,有点秃顶,长鼻,有点鼠相,并不英俊,梁朝伟和这种形象就完全不同。


我们具体来比较一下《色戒》的小说和电影:

1、 王佳芝(麦太太)与易先生

(1)    从角色设定来看,李安的《色戒》是有男女主角的,张爱玲的《色戒》却只设定了唯一女主角。从这一点看,就可以知道,这两部作品想表达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张爱玲她是要写一个完全属于女性的故事。她想展现的是,一个女性,在这种家国与感情相冲突的事情上的遭遇、心理和精神。而李安试图从一个全方位的角度展现,一个人对他生活状态的体悟。

(2)    从情节设定来看。张爱玲的《色戒》是简洁浓缩的,李安却把这些褶皱打开了。这就代表着李安在电影中增添了很多独属于他的对《色戒》的理解。在他添的那些东西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三场情爱戏。这三场情爱戏是非常有意味的。前两场是纯粹的限制级,第三场是在酒馆里的比较温情的约会。其实一提到男女之间的约会,我们想到的大多是温存的浪漫的场景,但李安的《色戒》里不同。前两场最大的特点就是暴力:完全的暴力和扭曲的施虐。这是因为李安想要塑造一个和小说中完全不同的易先生的形象——一个充满恐惧、充满压抑、急需宣泄而又不得宣泄的形象,这个男性又不是一个普通的男性,而是一个和国家、民族紧密相关的有权有势的男性。李安想呈现这样一个男性在当时极度高压严峻的形势之下会处在怎样的残酷扭曲的状态。所以他用极其残酷暴力的方式展现这些限制级。到了第三场,男女双方有了一定的交流和互动,女方(王佳芝)似乎能感受到易先生的痛苦。他们到了一个日本小酒馆,这个地点更能感受到国家危亡的氛围。在这个酒馆里,王佳芝为易先生唱《天涯歌女》,歌声婉转感人。易先生本来是极其残暴的一个人,可听着听着,就哭了。两人的关系从原本的完全对立,到这里形成了一种和解,一种理解,一种谅解。这才是李安想要表现得男女关系:充满包容、理解和谅解。李安让他们一步一步从对立走到谅解,直至电影的高潮:刺杀易先生。

在刺杀行动中,王佳芝情之所至,在关键的时候,让易先生走。电影结束,王佳芝被枪毙,易先生看着钻石,难受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他是怀恋这段感情,怀恋这个人的,因为在他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这么一个人走进他的心里,理解他的痛苦和压抑,接受他的宣泄。所以这其实是两个知音走到了一起。但在小说是相反的,小说对易先生并没有太多描绘,直说他是一个情场老手,经常为女人买东西,甚至公寓。由此可见,钻石在小说中的易先生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小说中的易先生很享受他的权力,并不是一个压抑痛苦到施暴的人。杀了王佳芝后,他完全没有哀伤、怀恋的感情,甚至隐隐有点兴奋和喜悦。他怀着一种获胜者的心态,觉得哪怕他杀了王佳芝,王佳芝依然爱着他。他对王佳芝,没有温存,只有占有,终极占有;他们的关系,是猎人与猎物的关系,冰冷又无情。有人说她用力过猛,但这其实是张爱玲最有勇气的一点:敢于下刀,把最残酷的东西展开在读者面前。

2、 王佳芝与邝裕明

在李安的电影中,王佳芝与邝裕明之间呈现的是充满歉意、错位和感伤的这样一个故事。王佳芝以前应该是喜欢邝裕明的,但是当时邝裕明一心想锄奸,不能完全领会王佳芝的感情。到之后,看到王佳芝牺牲了这么多,才惶然发现自己对她的爱意。

“你三年前是可以的,但你为什么不?”邝裕明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王佳芝也没奢求邝裕明回答它。这实际上是一个虽然充满遗憾和悲哀,但很美的故事。但在张爱玲的小说里,这种凄美的感觉是没有的。小说中,王佳芝和邝裕明就只是同志关系,他们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张爱玲认为王佳芝受到的最大的伤害不是来自易先生,而是来自邝裕明和他的同伙。王佳芝接近易先生,一开始的目的就是色诱,这免不了会失身。她最受不了的就是,她的同伴竟然也耻笑她的失身。所以,张爱玲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羊毛出在羊身上》,来回应很多人对《色戒》这个故事的误解,在文中,张爱玲指出王佳芝在同伴甚至是邝裕明的冷漠中,已经开始后悔自己参与这个色诱易先生的行动了。

3、 王佳芝与钻戒

在电影中,钻戒是王佳芝和易先生感情的见证;但在小说中,钻戒代表的是王佳芝对物质的渴望。钻石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了整篇小说。小说一开始就是一群贵妇在打麻将,房间里好似成为一个钻石展览会,只有王佳芝一个人带的是翡翠,不得不说,王佳芝内心是有些自卑的。所以当易先生在珠宝店送她钻石的时候,她误以为易先生是爱她的,最终叛变了对易先生的刺杀行动。但非常讽刺的是,在电影里,对钻石的最后处理是,易先生拿着它,坐在床前,满眼含泪;但在小说中,易先生却非常不屑地说钻石嘛,不也是石头。张爱玲呈现的是一个女性在男女关系上面是怎样不断地收到伤害——在和易先生的关系中,王佳芝受到来自男性权力的伤害;在和邝裕明的关系中,她受到来自同伴打着家国旗号的伤害。
       
二、/写诗的人——电影里的诗与人生  主讲人:宋晓萍老师

选取了四部电影中的四个对像:

《邮差》中的意大利某个海岛上的一个渔民的儿子,他有轻微地阅读障碍;

《三轮车夫》里的黑帮份子,杀人放火拉皮条,什么坏事都干,但同时又具有诗人气质,是一个流氓诗人;

《诗》里患老年痴呆症的钟点工杨美子,年近七十,一个人带着外孙,当钟点工维持生计;

《帕特森》里的公交车司机,每天按同样的路线行驶在小城里。


1、 《邮差》  关键词:敞开

一开始,马里奥,意大利某个海岛上一个渔民的儿子,处在一种游离的,四散的、浑沌的状态。他整个人都是耷拉着的,好似没有中心。之后,他的人生出现了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来自流亡至西西里岛的智利诗人聂鲁达;第二个变化来自他暗恋的女孩。

马里奥每天为聂鲁达送信。一开始,马里奥只知道聂鲁达是一个名人,到之后才知道,他是一个诗人,一个非常受女孩子欢迎的诗人。有一天,马里奥对一个女生一见钟情,便向聂鲁达学习写诗。

爱情给了马里奥动力。当他意识到“我爱她”“我想表达我的爱”的时候,他就有了一个中心,一个“我”的意思。

这部电影,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设计:在马里奥没有对诗歌产生兴趣的时候,他送信时的背景基本上是山,即使有海,海占的比例也非常的少;等他爱上那个女孩,打算学习写诗的时候,电影便不断出现海的画面,篇幅逐渐超过了山。

山,代表的是一种限制、障碍、困境;海,代表的还是一种敞开。海逐渐代替了山,打开了马里奥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打开时双重的。一方面,他身体内部的感官被重新打开。一开始,马里奥非常讨厌这个小岛的生活,讨厌渔民的生活,讨厌整日在渔船上打鱼的生活,讨厌这个小岛潮湿的一切,他压根不想去看这个小岛。但之后,他慢慢地感受到了小岛美好的一面,常常漫步在海边,面朝大海,感受大海。他开始融入到这个小岛的生活中。是诗歌赋予了他发现生活中的美的眼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接近诗歌使他的身体内在的感观被打开、被疏通、被擦亮、从而变得透明。另一方面,这个世界从外部向他敞开了一个新的维度,新的层面。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看到,有关他的背景,从群山变成大海。海事敞开的,是无边无际无限的。频繁出现的大海代表一种可能性:这个世界是一个开阔的无边的诗的世界。这个时候,马里奥已经不被西西里岛所困,他有了大海,有了更广阔无边的诗的世界。影片最后,马里奥的整个状态是松弛的。这个“松弛”和一开始的“四散”是不同的。他的现在和未来,眼前和远方得到了平衡。

还值得一提的是,马里奥”自我“在不断觉醒。聂鲁达离开后,马里奥曾质问自己究竟能利用哪一种身份和聂鲁达建立联系。但是,虽然马里奥否定了自己的种种身份,但他仍然坚定地认为,他和聂鲁达的关系是朋友,而这个关系和任何一种身份都无关。从这能看出,马里奥从心底接纳了自己。

最后,他把小岛上的各种声音录下来,当做礼物送给聂鲁达。这份礼物,是他最好的创作。

2、 《三轮车夫》

梁朝伟饰演的黑帮诗人在剧中的造型和姿态是独特的。他总是穿着两件白色衣服,低着头,肩膀微佝偻,身体微斜,有种不堪生活重担的感觉,也有三分对抗,两分自保,一分抽离的感觉。他仰头的时候,是愤怒的时候(流鼻血的时候)。他不麻木,有痛感。他的痛感通过血来表达,里面有爱与恨的冲突。他不但恨那些嫖娼者,也恨自己。但他没有完全被黑暗与恨意吞没,他仍然偶尔呼吸着一口新鲜空气,这口新鲜空气是诗歌带给他的。后来,他喜欢的女孩子被强暴了,强暴者摔给了他六百美元。这件事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他最后选择把强暴者杀了,然后点了一把火把自己烧了,彻底地毁灭了自己。虽然诗歌给了他一个苟延残喘的机会,但这口气太轻,他已经深陷泥淖无法自拔,所以最后他还是选择自我毁灭。

3、 《诗》

杨美子的人生处在一个逐渐坠落的过程,她靠低保和钟点工工作维持自己和外孙的生计。因为老年痴呆症和外孙强暴女同学的行为,这个坠落的速度加快了。杨美子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外孙在强暴了他的女同学后,还冷漠地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她开始写诗,在诗中寻找救赎。

她总爱仰着头,通过仰头来抵抗自己向下坠落的趋势。生活给她越大的重负和痛苦,她越对诗歌怀有热情。

诗,成为了她的信仰与救赎。

4、 《帕特森》

《帕特森》这部电影呈现的是一种平衡的状态。这位公交车每天重复同一条路线行驶在小城里,但他的女朋友每天都在寻求变化。这样的两个人之间形成一种均衡的氛围。

电影经常采用叠影的方式,把现实中的建筑和人以及他想象中的画面叠加在一起,代表现实的世界和诗歌中的世界、想象中的世界是叠加在一起,无法分开的。

帕特森通过诗歌和生活保持一种均衡的状态,这是这部电影最令观众感到舒适、最吸引人的地方。

三、诗人与英雄 主讲人:耿涛老师

“什么是英雄?”“诗人和英雄相比,又会呈现怎样的一种状态?”最早提出这个话题的人是柏拉图。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记录了一段对话:
          -你想一想,如果一个人既能模仿一件事物,又能制造一件事物,他会不会专在模仿上下功夫,而且把模仿看作他平生最宝贵的东西呢?  
          -我想他不是如此。在我看来,如果他对于模仿的事物有真知识,他就不愿模仿它们,更愿制造它们,留下许多丰功伟绩,供后世人纪念。他会宁愿做诗人歌颂的英雄,而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

其实,“什么是英雄”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诗意。可能即使分析出来一个英雄,这个“英雄”和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英雄也不一样。

诗人和英雄的关系:
1、 诗人不只是一个模仿者。但柏拉图认为诗人是对模仿的模仿,是模仿者。
2、 诗歌可能成为英雄的源头。它会影响英雄,创造出一个范本。
3、 大师无字,大诗人无言。人真正有诗意的情况不一定是写诗的时候。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 收起 理由
白水 + 1 辛苦啦!加威!
紫璇 + 1 辛苦啦~很详细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7-5-24 21: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分类分错了,应该归入“学术”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4 21: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比自己记的,感觉浅醴已经都写得很全了,上周和烛影姐去吃饭,聊到《诗》这部电影,烛影姐说宋老师有一个情节没有讲到,就是杨美子为了凑够赔款,不得不与已经年近八十的男主人发生关系,如果这个情节加进去,看待这部电影又是另一种深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4 21: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强大了,感谢浅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8 16: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详尽了,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19 19:54 , Processed in 0.0442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