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83|回复: 8

[教学相关] 2017年春季学期大学语文课当堂作业评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9 17: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少卿


大学语文课在临近期末时,进行了一次当堂写作。由于时间紧迫,未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批阅感想,遂与同学约定于2017629日至水云间网站查看。按理应该今天一大早就贴出来,不过由于该死的拖延症,迟至现在才写完,才贴出。深感抱歉。

本次作业是在讲解完卡夫卡的小短篇《骑桶者》之后进行的。《骑桶者》里面有一个核心情节,即那个缺煤的人骑桶飞翔去借煤,这一匪夷所思的情节既渲染了缺煤和饥寒的程度,也体现了主人公内心对于世界的畏惧,全篇小说展现的是一种似有似无的交涉。我希望同学也能仿照这种思路,用非现实的想象来抓住感觉的真实。

题目采用了土堆兄散文《重庆散记》里的一个场景(已征得作者同意):


下雨天,一个男孩坐在屋里写作业。屋前有一棵树,树下停着一辆摩托车,被爬山虎覆盖。

据此情境写一篇微型小说,500字左右,要求有超现实情节。


最后剩下来的时间只有三十多分钟,全班同学基本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五六百字的写作,令人感叹贸大学生素质之优良(以及老师之穷凶极恶)。

不过大概也正是因为时间的仓促,58份作业中,真正令人惊艳的作业不太多,大部分同学的思路都是正常的,在一个较为固定的框架里延伸,特别缺少天马行空、放荡不羁但又收放自如的那种佳构。

这个场景中,有几个关键性的名词,男孩,树,摩托车,爬山虎,想象应该是围绕这些名词展开。有同学可能误认为爬山虎是壁虎,所以作业中出现这样的句子:“那爬山虎被淋在身上的雨滴吵醒,由蜷曲变得舒展,像是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它看到自己正睡在一只低矮的钢铁怪物身上,感觉很是惊异,心想一定是之前走街串巷寻找居所的过程太辛苦,便定在这里小憩了一会儿。”“爬山虎听过这番话,便离开这个摩托,去找另一个居所了。”如果作者是有意以写动物的方式来写植物,那就是非常高明的(非常想求证一下作者的本意,如看到请给我发EMAIL)。另一个同学直接就从爬山虎写到了壁虎,写壁虎的尾巴断了,变成了一支笔,帮她飞快地完成了作业,因为“作文是天底下最难写的作业,这点没人能反驳。其他客观题可以蒙一个或扯谎不会,可这种主观题要怎么应付呢?男孩坐在桌前发呆。”可是很快笔又变成了尾巴,回到壁虎的身上,作业本上重新一片空白(太令人绝望了)。还有一篇作业有意在“爬山虎—壁虎”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性,写“黑压压的一群壁虎从墙上慢慢向我走来,有的又黑又肥,有的红得像枫叶”——一种恐怖的现代小说景观。另有一种审题不当的情况是,整个故事中没有超现实的情节,只有中规中矩的现实叙述。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同学,把超现实的情节纳入一个梦中,采取“迷糊——梦中——梦醒”这样的结构模式。严格来讲,这也是小型的偏题,梦维护了现实的秩序,使现实变得尤为坚固,这样的处理跟《骑桶者》里的处理是完全不同的。卡夫卡的飞翔与飞翔者本身是亲密无间的关系,他的甲虫和那个变成了甲虫的人也是没有隔阂的。因之,一种非常自然的超现实描写可能是更优的表达深层真实感的手段。比如以下这个作业片段:

他伸了伸懒腰,纤细的手臂绕上灰铜色的铁器;他咂咂嘴,一股苦涩又生疏的金属味和着一丝丝的锈味在唇齿间漫延。他皱起眉,不耐烦地摇摇头,甩落一地的银珠;它们在半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而后以跳水运动员般的庄重神色,扑入泥色的泳池,或是撞在灰铜色的盔甲上,迸出一圈更细小的银点。

……

他从未像现在这样熟悉它。他的每一寸肌肤与它贴近,他的呼吸掺着它的气息,他的血液在它的表面流动。他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和它如此亲近,只依稀记得母亲的哭泣与咒骂,只记得它身上红红的液体,像现在的铁锈的味道,只记得那个大大的身躯离开却再也没有回来。


在以上片段中,男孩和爬山虎融为一体了,爬山虎对摩托车的依恋,仿佛是男孩所紧紧搂抱住的关于父亲的记忆,而这一记忆充满铁锈味的苦涩。由爬山虎的角度所观察、感受到的视觉、味觉、触觉都是极其细微的,这增加了读者的代入感。现实世界的表面秩序被打乱了,但其内在的情感的逻辑却愈益真实,这正是卡夫卡式操作手法的精髓。

在四个名词中,摩托车是特别引人遐想的。以下列举一些同学的故事理路:


摩托车的主人是谁?

1.是父亲的。那父亲去了哪里?(1)打工或打仗去了,打工出了事故(打仗身亡)。男孩骑着摩托车,飞快开到了父亲的工作场所(或战场),发现那里充满艰难,关于城市的梦破碎了;(2)父亲被认为是杀人犯,但其实是被污蔑的;(3)父亲因为救人牺牲了,他的缺位使孩子写不出“我的爸爸”这篇作文。

2.是哥哥的。但哥哥去了千里之外。在弟弟的梦中,哥哥骑摩托车带他兜风。

3.是驾校教练的,他被禁止参加摩托车越野赛。


摩托车代表什么?

自由。它被爬山虎抓住,就好比男孩被作业(“公式墨迹像藤蔓一样爬进男孩的耳朵里,鼻孔里,眼睛里,布满他全身,妈妈欣慰地笑了”)、被妈妈(“母亲伸出手,手指伸长成一根一根的爬山虎,将男孩紧紧勒住——不要再想着出去玩了”)抓住,而那颗树,就好比男孩头上的房屋。所以屋里、屋外的情境好比镜中的对称,屋子里的男孩和树下的摩托车构成一种相互映射的关系。

1.摩托车代表着自由在窗外散发着诱惑的气息,而爬山虎则是自由的使者,爬进窗台,召唤一个苦于作业的孩子,这个孩子终于下定决心,“双手攀上了窗台”。

2.骑上摩托车,去野外玩耍,去自己想要的自由之境,“和小鹿比赛,获胜的奖品是一片爬山虎叶子,我把它盖在摩托车上,多么像胜利的别章”。

3.爬山虎托举着摩托车和男孩,树是道路,他摸到了白云,看到了开阔的风景,感受到飞翔的自由。

4.摩托车变成机甲英雄,和试卷上黑色数字组成的小山搏斗,最终摩托车失败散架,男孩重新沉入题海。

5.自由的心脏。“发动机挣扎,跳动,一个绿油油的东西在田野里展现令人惊异的舞姿,扭曲的优美,畸形的和谐。”

6.摩托车和爬山虎是两个和蔼的老人,他们带小男孩飞出去玩。


摩托车自身是什么?

1.摩托车就是男孩

把男孩的身体当成摩托车来写,“烦躁的抓了抓,竟抓下来一块红棕色的皮,脆生生地掉在书桌上,手一碰就成了粉末。他定睛看看,发现周身长满了这些红棕色的皮藓,像是要把自己吞噬了似的,抓掉了的地方,露出没有一点血色的冷铁色的内里。”“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在运作,在相互咬合,他感到自己要冲出去,冲进这雨里。”

2.摩托车是外星人

1)“我们星球的水会使植物迅速茂盛,我只不过是在爬山虎种子上浇了几滴,就长成这个样子了。”“那我只要喝上一滴,是不是就可以迅速发育成大人了?以大人的智力做小学三年级的期中考试题还不是易如反掌。”

2)“请问你是牙仙吗?”摩托车被男孩这样问。

3.摩托车是通道,经过这个通道:

1)男孩进入一个智能世界,看到AI版的父亲。

2)看到多年后的自己,成为路边的乞丐,这正是内心深处关于贫寒的焦虑。

3)看到父亲,并跟父亲一起经历多年前的那次车祸,从而知道父亲的死因。

4.摩托车是游戏道具。只有骑着摩托车收集到1万个金币,才能找到游戏的出口,但他最终只有9999个金币,“你将永远留在游戏中”。

5.摩托车像一个绝望的老人,它持续呼救,但它的喊声混淆于风声雨声,不仅无法使成年人相信,连孩子都放弃了营救的想法。


以上是以摩托车作为主体所构造的想象。少数同学则围绕爬山虎做文章,诸如:


1.爬山虎爬进窗子,叫名为“叶子”的男孩出去玩,它让叶子想起了自己自由的童年和乡村的“根”,爬山虎对他说:“这三年时间,你这片叶子长得没有我身上的任何一片好。”

2.男孩变成了爬山虎中的一株,当他驾驶的摩托车撞上一辆小轿车时,“蓝色的火顺着藤蔓流到自己的腿上、身上、头上”。

3.“他的桌子变成了大树,他的椅子变成了摩托车,而他变成了爬山虎,穿着一身绿色的机车服。”

4.爬山虎是一种掌控世界的邪恶力量。爬山虎夺走了男孩的作业本,爬山虎覆盖并窒息了男孩,“如今世界终于被我掌握了。谁也逃不了我的掌控。”最终,“下雨天,屋前有棵枯树,树下停着一辆锈得发红的摩托车,被爬山虎覆盖。”

5.爬山虎是植物王国的天使,她们现身,带苦闷的小男孩出去玩。


极少数的同学拿“树”和“雨”做文章,如:


1.两个孩子试图去取摩托车的时候,被爬山虎抓住了,带到一个洞里,“一张树皮似的脸在动,它在说话:5年前,你们在我身上随便刻画,还在我脚下洒水、丢垃圾,让我身上伤痕累累,今天是时候让你们尝尝那痛苦的滋味了。”

2.“一颗雨滴下来,包裹了整个木屋;一颗雨滴下来,包裹了一棵树;一颗雨滴下来,包裹了一辆摩托车。”

3.“一颗硕大的水晶球将我一口吃掉!四周是晶莹剔透的亮,又清凉舒润的香。一摆头猛然发现这片球世界中竟有辆油绿的小车。”随后小车就开始像杂技演员那样“旋壁飞翔”。


在以上这些构思框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在“作业”和“摩托车”之间,构建一种对立。作业代表绝望的学业压迫,摩托车代表自由野性。通常的选择就是丢开作业,骑上摩托车。这样的想象是比较类同的。它也折射了当代大学生的共同憎恶:作业阻断了玩乐的天性。

评判这些作文的标准大体可以分为两方面:1.想法要好,要新鲜出奇,不走寻常路。文学的敌人是陈旧和平庸,文学就是要追求与众不同,要创造全新的感受力;2.表达要好。需要用有机、圆熟的语言,好的叙述视角、好的讲述故事的方法,来最为妥当地呈现好的想法。当然,许多时候,这两者本身是很难分割的,形式即内容,内容也决定了形式。有些获得好评的作业,从情节上说,没有什么出奇的,单纯就是表达好,但也很好,让人感叹文学真是表达的艺术,它并不是非要用精彩、曲折的故事来支撑。201501135的作业《我有一辆摩托车》,用童话的语调讲述一个小孩子拥有一辆摩托车的愉悦心情,一咏三唱,表现得优美优雅,富于音乐感。201401013的作业《知更鸟落在橡树上》写一个小男孩眺望、等待父亲归来的心情,像一首诗。有些同学表达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句子令人印象深刻,如:


“不准这样。”他命令道,这时候鲜花枯萎,荆棘让路,他看见了他的宝座——比记忆中更加美丽,更加健壮。他骑上了它,开着它穿越了半个中国。


有些作业在开始处,想法和别人是雷同的,但结尾处突然翻出新意,拯救了整个故事。如201519037的作业《想》,写“小想”同学被作业所压迫,趁爬山虎包围房子,冲出了家门,来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商场,挑选商品:


“咦?”他望着手中的书疑问,“为什么我到了商场还要买书呢?”他抬头,那导购员竟有一丝像他的母亲。

他突然有些伤心。


给你自由,你就真的自由了吗?奴性是否已深深植入你的神经?这个结尾把对问题的思考导向深入。

再比如201601095的作业,开头时,摩托车也俨然是自由的象征,但结尾处,“只是没有了摩托车。泥泞的地上一条车轮的痕迹伸向远方。它可能载着谁去考试了。”自由的工具也完全可以成为驯服的工具,这就是摩托车的另一面。

非现实的想象,就像放风筝,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开了好头,但结不了好尾。想象会不会像断线的风筝飘走?能放能收特别考验讲述者对故事的设计。好比《西游记》中,孙悟空二郎神斗法,孙悟空变成了庙,而旗杆在庙的后面,因为旗杆是孙悟空的尾巴变成的。这正是一个破绽。这个细节很妙,因为它像风筝的线,把想象拉回了现实,不至于让想象散漫无边。在同学的作业中,也读到了想象的风暴过去后,在现实层面留下的痕迹:


笔杆上几片潮湿的爬山虎叶回答了勃乐脑中的疑问。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车上多了一把伞。

树下的摩托车还是覆满了爬山虎,但多了一架,被雨水打湿的纸飞机。


在超现实的想象中,有这样“收”的、“呼应”的意识是非常好的。就像卡夫卡《变形记》的开头一段,注意到人变成甲虫之后,“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好的作业应该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应该是想法和表达的完美结合,应该是短篇幅里有大世界。兹录入其中的两篇为例:


201602075

直到落笔在草稿纸上的公式间再次出现线条勾勒的她的模样,他知道自己病了。年少的情愫本该是值得一生回忆的美好,但有些事不适合公之于众,注定是要单枪匹马的,不能说,一说就错,还要一错再错。

雨季来临与春夏的生机在他看来不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就像现在,隔着一层雨幕,他却再看不清她的心事。每一场雨都像人间的闲话与背叛,教年轻的心灵掩藏起最柔软的秘密。他希望她永远别长成成年人那种沧桑的样子,但违背不了自然的规律。

她永远那样含蓄和委婉,不懂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心思。

“你真该学学她,想去远方,就拥抱一个沾染了远方泥泞的轮子。”

爬墙虎紧紧缠绕着废弃的摩托,看不出是想被带去远方,还是想把来自远方的陌生躯体禁锢在怀里。她那样用力,仿佛要把纤细的执念深深嵌进他的血肉。

“怎么又走神了呢?”母亲走进来,手里的牛奶氤氲着热气。

他不语,羞涩地按了按画了她模样的纸。

“这是……家门口的那棵龙爪槐?画得真好,你从小就喜欢坐在树底下摊着手,一摊就是一天。”

“这是她的影子。影子是她的心事,就像柳絮是柳的心事。那影子像只手,她伸出那么多手,想要挽留一个人,该是多么寂寞啊。我把手摊在影子底下,就像是握住她的手一样。”

“那你怎么知道她想留的人是你?”

“只有我读懂了她的心思。人们要等的,不就是能读懂自己的那个人么?”

母亲笑了:“我的儿子是个诗人。”


“累了就去床上睡,刚下过雨,趴着容易着凉的。”母亲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

他直起身子,手边是那张画着龙爪槐树影的稿纸。

“我的儿子是个小画家。”母亲摸摸他的头。

雨早已停了。阳光穿过树叶。地上的影子早已不像数只伸出的手,倒像一顶堂皇的帽子。


点评:这篇作业有一些非常有才气的句子。人与树的分离和爬山虎与摩托车的紧密联系对照,超出了通常的想象惯性,活生生地诌出一篇带有古典气息的言情故事。从“手”到“帽子”的转变,便是成长的寓言吧。


201518022 醒来

其实也不是摩托车不想醒来,它本还算是辆准时的车,钥匙插进来,它虽总要挣扎一会才睁开眼皮,但终归是得力的伙计。

它总怪是那个冬天的雪太暖了,盖在身上就养出一身懒骨头。大概有人叫它吧,可它太笃信钥匙的力量,回笼觉睡过去就挣扎不起,身上绵密额被子流下,又换轻薄的席子,有些漏雨,还好它已经睡习惯了这么久。

朦胧中它突然牙一酸,某种沙沙声和雨声突然形成一种刺脑的合鸣,像挠过窗户的噪音会使人难过一样,它打了个冷战。它总觉得这沙沙声和以前从屋里传来的声音有些相似,只是那时谨慎而小心,又远没有这样连续,仿佛还伴着它最熟悉的男人的声音,念叨着什么“细心点,笔顺又错了”之类它不懂的话。在它还没意识到自己因为思考而清醒时,它已听到介于童声与成年人之间的奇怪音色说道:“怎么回事,我好像听到这摩托车发动的声音?”这音色忽然让它想起记忆里最熟悉的声音的最后一句话,带着点奇怪颤音的“怎么回事!”

这回忆翻涌让他彻底醒来。它第一次如此勤奋甚至不需钥匙的激励,就能瞪大眼睛朝面前的孩子伸出手……

头晕目眩中,它对自己久在黑暗中的瞳孔有些抱歉,它们还没容纳下那个孩子,就被两道白光闪透,它一定是头晕了,怎么会有四个轮子的声音如此整齐从远方传来,难道是有人将它的两个同类绑在一起开?

那个孩子飞奔向它的对面。


点评:这篇作业非常彻底地回到了摩托车的视角,从摩托车的角度写出了事故、时光流转、孩子成长、交通工具更新等等,妙语迭出,妙趣横生。


寥寥数语,不足穷尽。如有相关疑问或反馈请发信至我邮箱:huxiaohen@126.com


2017.6.29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1 贡献 +28 文采 +18 收起 理由
沉默的邦兄 + 8 后生可畏啊~ 顺便想到水云间很久没进男孩.
秋莎 + 8 好棒好棒!
紫璇 + 10 学弟学妹太有才了~
minaday + 1 一句话展开来居然有这么多有意思的内容,给.
木兰晓芙 + 20 作业创意很好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7-2 18: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伸了伸懒腰,纤细的手臂绕上灰铜色的铁器;他咂咂嘴,一股苦涩又生疏的金属味和着一丝丝的锈味在唇齿间漫延。他皱起眉,不耐烦地摇摇头,甩落一地的银珠;它们在半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而后以跳水运动员般的庄重神色,扑入泥色的泳池,或是撞在灰铜色的盔甲上,迸出一圈更细小的银点。

……

他从未像现在这样熟悉它。他的每一寸肌肤与它贴近,他的呼吸掺着它的气息,他的血液在它的表面流动。他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和它如此亲近,只依稀记得母亲的哭泣与咒骂,只记得它身上红红的液体,像现在的铁锈的味道,只记得那个大大的身躯离开却再也没有回来。"

这是在半个多小时内当场写出来的?实在令人叹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3 08: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希望同学也能仿照这种思路,用非现实的想象来抓住感觉的真实”,给学生布置这种“非现实”的创作型作业,还有白水老师在小说课程中布置的名著穿越作业思路,都可以让学生们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找灵感从而激发出新奇的成果。我会认真借鉴,希望在自己的课程里也有好的课程设计和作业创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5 22: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仔仔细细看完了这篇,很佩服也很感谢胡少这么精彩的整理。至于我自己只有一个感觉——瑟瑟发抖。
还原一下当时动笔的心情,我估计了一下自己高中的写作文速度,一般45分钟800字,所以非常慌张地决定最多拿五分钟来构思。然而因为之前在非超自然预期的情况下看到过这个句子,已经有一个模糊的预设,于是我很难过地发现自己一时无法突破那个预设,最后仅是带着一点“对大框的感觉”,边写边构思。
所以在这个帖子发现不同的意象可以发掘出这么多东西,顶着爆炸平庸的设定的我看下来,真的是挺羞愧,自己只是很整体地去感受这个场景就草率动笔了,完全没关注每个细节。
在这里面看到很多非常惊艳的句子,有两个构思更是让我想以头抢地叹息,在同样的时间里别人居然可以想出这样完整新颖又合理的情节,尤其爬山虎对摩托车,孩子对父亲的映射的那篇,构思到其中的只言片语都浸满才气, 非常想看这篇的完整版,不知胡少能不能贴上来呢……
最后居然看到了自己的……捂脸,感觉之前被列举出来的,很多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层面都比我高出太多,无地自容两秒钟……
其实对这个作业最初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但是真的被这篇里许多想法和片段惊到了(完全超出我对我贸的预期,咳……),突然也就意识到了一个作业的价值,胡少真的超赞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23: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透露一个秘密:最后一篇就是和川君的,真的超有才(大拇指)

点评

川川超级棒啊!!  发表于 2017-7-11 17:46
人比人得,瑟瑟发抖……  发表于 2017-7-7 01: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3 21: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小即 发表于 2017-7-6 23:58
透露一个秘密:最后一篇就是和川君的,真的超有才(大拇指)

在我看到你这个回帖前,就已在我的选课名单上查了和川的学号,知道了这个秘密~~

点评

名侦探白水师嘻嘻嘻  发表于 2017-7-13 22: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19 22:22 , Processed in 0.0485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