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7|回复: 11

[语 言 学] 为什么人们用“你”来指代自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0 09: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们习惯用一个泛称——“你”来讲述一段糟糕的经历,远离消极情绪。有一项新研究发现,“你”这个称呼有时并不是真的在指你。相反,研究发现,这时“你”这个称呼能让人们更轻松地谈起一段糟糕的经历。所以,有时候“你”这个称呼其实意味着“我”。
          比如,人们遇到挫折时,会说“你赢得一些,你也会失去一些”。研究发现,之所以说“你”而不说“我”,是因为大家想表达每个人都会失败。
            相关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3月23日刊)上发表了研究结果,其中写道,有些时候人们说“你”,实际上是在讲述自己的生活。本项研究包括近2500人,这些人根据要求写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并回答问题。
泛称——“你”
         研究发现,有时人们用“你”来指“任何人”或“大家”,而不是指名道姓地说某一个人。研究人员把这种用词称为“通用词‘你’”。          研究人员写道,比如一个人说“你明天有空吃个午饭吗?”,这是在问一个具体的人。而研究指出,要是说“你赢得一些,你也会失去一些”,这就是一个使用泛称“你”的例子。
          在本次课题中,工作人员开展了九项实验,研究为什么人们会使用泛称“你”。实验结果表明,这个称谓能够帮助人们应对糟糕的经历。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安娜·奥威尔(Ariana Orvell)是文章第一作者,她说道:“人们用‘你’这个人称来谈论自己的糟糕经历时,能使这段经历听上去‘变得平常’,并有助于他们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反思。”还有一个例子:“你生气时,你说的每句话,你做的每件事都会令你后悔。”奥威尔认为,如果有人说了这句话,“那说明这个人自己就是这种情况,但他这样说是为了证明很多人都会这么做”。

只有“你”这一种称谓吗?
       在其中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提出假设,人们在回忆糟糕经历时,会用到泛称“你”。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他们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要求其中一组写下自己的一件糟心的往事,并要求另一组写下一件不算好也不算坏的往事。最后发现,前者比后者用泛称“你”的次数更多。
       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所有实验对象写下自己的一段糟糕的经历。然后同样将这些人分为两组,要求一组人思考能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什么教训,而另一组人则需要写下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所有情绪变化。
        最后发现,反思教训的那一组人使用泛称“你”的次数比关注情绪的那一组人多。这证明了人们使用泛称“你”来让往事更有意义。在后续调查中,研究人员要求实验对象回答,在自己写出这段糟糕的往事时,他们离往事的“心理距离”是多远。最后发现,使用“你”这一称呼的人感觉离事件更远,情绪更不会受到影响,而使用“我”的人则不会。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泛称“你”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超越自我层面”的方式,然后从个人经历中获得经验与教训。因为“你”这个人称在文本写作中的使用极为普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这也变成了“人们从情绪体验中获得经验”的主要方式。
        此外,研究人员还写道,“你”这个词是相对于“我”来说的,因此人们在讲“你”的时候,能够使自己在情感上从过往经历中抽离出来。
        (原文选自:赫芬顿邮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10: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完毕。文章作者是Sara  G.  Miller女士,转引自语言研究公号。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我们都有这个倾向,用“你”来称呼自己。何时何地何种情形最容易出现这样的应用、这样指代跟说“我”有什么样的不同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想一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3 23: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翻了一下自己的日记,发现经常是三种人称混用的。通常的模式是,第一人称用来叙述,第二人称用来抒情,第三人称用来推理…… 虽然都指的是同一个人,但用起来还真是怎么顺手怎么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10 很感兴趣!可否给出一些用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5 21: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里,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中,就有大量的用“你”来指称自己的例子。上大学时读了对此印象很深,后来用第一人称写一篇小说时,还模仿过这一点,在追忆某段情感往事时,本来是用“你”来指称当时喜欢的一个女孩,但写着写着,这个“你”突然变成了对自己的指称。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5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5 打算看看《北方的河》,谢谢线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08: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默的邦兄 发表于 2017-7-13 23:14
翻了一下自己的日记,发现经常是三种人称混用的。通常的模式是,第一人称用来叙述,第二人称用来抒情,第三 ...

邦兄的“你”使用得如此丰富!能不能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句?让我们欣赏欣赏。

点评

哈哈,我日记里的内容大多匪夷所思,发出来感觉好羞耻(捂脸),您容我考虑一下哈  发表于 2017-7-18 09: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08: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水 发表于 2017-7-15 21:14
印象里,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中,就有大量的用“你”来指称自己的例子。上大学时 ...

看了网络版《北方的河》,写得大气磅礴,不愧是“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谢谢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9 23: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兰晓芙 发表于 2017-7-17 08:37
邦兄的“你”使用得如此丰富!能不能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句?让我们欣赏欣赏。

  木兰老师,其实单个的句子很多。但不同人称的用法,还是要放在语境中才体现得出来。而这样做势必要整段地摘录日记原文,就会很不好意思。不过话说回来,当我看自己过去写下的文字时,经常是完全回忆不起当时的心境和背景了。The past is a strange land,西人诚不我欺。但这或许也正给了我一种以他者身份审视自己的机会。时至今日,面对这些光怪陆离的文字,我和你一样,都是读者。
  以下为2016年11月4日日记原文:


  像电,像河,像雷,像风,奔流而下的冲刷。一种爆炸的画面,加入无法消散的回声。一个人在沙漠中奔跑、呐喊,月亮和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的两侧。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一个人,一团欲望,一滩能量。我们该何去何从?何去何从?
  没有什么对错正邪,没什么善恶好坏,都是力与力之间的碰撞,结构与结构间的重组。
  时间张开它的血盆大口,一切荣耀皆归湮灭。
  我们转啊转,转出一坨压缩饼干。
  为什么?不要问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存在早在为什么之前就已经存在。哦我亲爱的小马驹,你还记得自己稚气未脱的骄傲模样么?
  爆炸,飞升,闪光,轰鸣。
  妈妈,一起飞吧,妈妈,一起摇滚吧。那草地上的萤火虫,像火一样烧上了夜空。

  上段文字出现了五种称谓方式,“一个人”、“我们”“亲爱的小马驹”、“你”和“妈妈”。
  除了最后的“妈妈”,前四种称谓的所指应该都是笔者本人,从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复数,再到第二人称。而“妈妈”一词应该也不是指笔者具体的母亲,而是对应某种情感上的意象。
  至于说第二人称的运用,是否与糟糕经历的回忆有关,又是否能使写作者在情感上从过往经历中抽离出来?我觉得可能有一定道理。因为不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当做“客体”和“他者”,人是没有办法反思自己以往的经历,或从过去的情感中获得升华的。不管要赞扬、批判还是宽恕,你总得有个“对象”不是?自己既当演讲者又当听众,“你”字在日记这种载体里的使用频率,必定会变得很高——我也没看过别人的日记,猜测如此,哈哈。

点评

日记都能写得这么文艺~  发表于 2017-7-20 15:27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4 12: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默的邦兄 发表于 2017-7-19 23:05
木兰老师,其实单个的句子很多。但不同人称的用法,还是要放在语境中才体现得出来。而这样做势必要整段 ...

首先,谢谢邦兄的日记分享,原来写小说的日记是这种风格,想象力丰富,佩服!
第二,我想到的是汪国真老师的一首诗《让我怎样感谢你》,我想要的是一片树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森林——我本意是你从日记中随意拿出两三个有人称代词的单句,我只想感受下你的人称代词大致是怎么使用的。现在我看出你的人称代词使用得相当丰富灵活。
第三,日记体材料“你”“我”应该很频繁吗?我感觉可能是这样,因为要在日记中跟自己对话、反思自身行为。但还有不少人日记是电报文,跟自己有关的都是无主句,能少写几个字就少写几个字,力图简洁,拿我自己为例:
2017年6月17日  周六   监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天很累;六级听力因为设备故障还重放了一遍,真少见。  
2017年6月24日  周六   阅卷,到学校提交成绩,只有8名学生,很快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6 23: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沉默的邦兄 于 2017-7-28 21:39 编辑
木兰晓芙 发表于 2017-7-24 12:07
首先,谢谢邦兄的日记分享,原来写小说的日记是这种风格,想象力丰富,佩服!
第二,我想到的是汪国真老 ...

哈哈,这可能体现了年龄和阅历的差距导致的不同心态~
记得白水师说自己的日记几十年来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想求证一下当事人,是这样吗?@白水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5 收起 理由
古小即 + 5 偷看了两个人的日记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8 21: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默的邦兄 发表于 2017-7-26 23:01
哈哈,这可能体现了年龄和阅历的差距导致的不同心态~
记得白水师说自己的日记几十年来也经历了这样的变 ...

没明白你说的是哪种变化。变化是肯定有的,高中和日记里还有大段的景物描写呢,最近有时就只记录一下发生了什么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19 22:44 , Processed in 0.0394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