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0|回复: 11

当我们谈论“相信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兼《小心间隙》观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3 16: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寒凝 于 2017-7-23 17:04 编辑

当我们谈论相信谈论什么?
—— 兼《小心间隙》观后

于是我开始在人的故事里相信
但当我们谈论相信谈论什么
言之,当我们说相信”,信的究竟是什么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已开始试图揭示情的本柏拉的《会篇》其核心线索之一便是eros(原指人类强烈的情感、性欲求,亦指神),意即”。对话中众人情”的赞词现为一种上升构,即“梯”。在一旨在定情的构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便是“美”。个体外形美的追求构成了梯的最底。在此基上,如若超越某一个体的迷恋、认识到众多个体外形美的共通之(或称美的型),便达到了知美的程度。由此再向上攀升,便可触及美的本,即美作美所特有的、不因外物存亡而改的属性。

美作为爱情的重要根基,其原因而易。所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我谈论的美,多是梯最底上的美,也就是我的“外貌会”。当我开始真地情,“外貌会”免造人病。在此,我要“外貌会”。作众多美好品之一,于外形美的推崇,一如勤劳、勇敢、善良、聪慧等其他品的追求,本无可厚非。然而当我与他人及外貌,通常会被,你真那么希望和一个徒有其表的人在一起?似乎外貌出众的人,在其他方面一定存在极令人不齿一面。反之,如果到其他品,一般很少会遭到此疑。“外貌协会”的人,如若再对爱情抱有些度(或以唯我的角度出),那么外形美几乎构成了最为显而易、甚至唯一能够衡量一个人指标然其近乎完全主,但任其再怎么主,又怎么会超越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大家普遍接受的准呢?

当然不是了将“梯”最底的外形美提高到一个特位置,而是旨在明其与其他个人品无差,本不被排除在外。与此完全相反的便是将美于金利等功利性因素的点。美别对说谎(Lieto Me)》中有一集中,一个极具名望的男子雇佣微表情分析家,以检测其女友是否因金利才与其交往。检测结示,其女友的最初机确名利所使,然而在交往程中她却似乎已对该男子了真情。对这果,男子似乎并不意,当即决定与其女友分手。微表情家反道,她你金利的渴慕,与你她美貌的迷恋,在本上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我看来,当然有所不同,而且有很大不同。美国神学家瑟夫·坎贝尔曾在其作品中引用古特·德·勃涅的,其中有一句:“从眼睛,触及内心”,或多多少少有些“一见钟情”的味道。以想,若是将美、照内心的光,等同于等其他一切功利性因素,情里剩下些什么。

然而当我们谈及“相信情”,相信的通常不仅仅是美那么简单然,美构成了情中至重要的浪漫因素。但爱情中真正能够的,却还是些深刻的西。英国短片《小心隙(Mindthe Gap)》中,女主人公在其丈夫世后,每天去到敦一个叫做Embankment的地站,不仅仅了听到列停靠那句“小心隙”的提示音。原来,女主人公的丈夫生前是戏剧,因其声音出众曾为伦敦地制了条提示音。在其因病去世后,女主人公便种方式追往日记忆,以此祭奠逝去的人与去的月。

听完个故事(或是众多类似的故事之后),宣称“又相信情了”,我想那不会是因着男女主人公一偶然的邂逅,那一瞬(无再怎么浪漫)的相遇。更多地,是年累月之后,依然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相,直至超越月甚至生死。便像阿·巴迪欧笔下的情:“同某个我并不认识的人的绝对偶然的相遇,最终获得了命运的形式。爱情的宣布标志着从偶然到命运的过渡,这就是为什么,爱情的宣布是如此地冒险,充满了一种令人畏惧的怯场。”

如此,当我们宣称“又相信爱情了”,不仅仅是相信了男女主人公在这场冒险中取得了胜利,很大程度上也是相信了其他人(包括自己)能够赢得这场冒险的可能性。只是,为什么称“又”呢?因为亦如巴迪欧所言,爱情在现代社会中早已备受威胁。这种威胁主要源于对安全感与纯粹享乐的追求。一方面,现代人多追求一份“零风险”的的爱情;另一方面,很多人亦将爱情视为一种纯粹追求愉悦享乐的工具。很多时候,这二者亦是密不可分,甚至互为因果的。
电影《困在爱中(Stuck in Love)》中,女主谈及自己混乱的感情生活时,说道,“我太怕受到伤害。(I’m so afraid of being hurt.)” 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因为怕伤害,所以采取自我保护,对任何感情都抱着玩儿玩儿的心态,以此在混乱的感情道路上越走越远。

好一点,或许是采取更为严谨的自我保护形式,对任何人、任何感情都心存戒备,不愿再次陷入一种迷恋的状态。我想迷恋是一种极为甜蜜、美好,同时又极为残酷的感情。当感情不再,一切似乎无可诉求的时候,需要很努力才能让自己回到之前的轨道上。说努力,其实完全是一场同自己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其实你什么都做不了,但还是需要不断的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甚至骗自己那些记忆本是虚幻的、不曾经过的。一段时间过后,你会觉得自己好了、忘了,回到从前了。但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的治愈,是当你再回想起他/她,依然记得他/ 她的好,记得之前在一起的快乐的日子,只再无以回溯为什么这些构成让自己彼时快乐的原因了。再简单点,当你再回想起他/她,心跳会告诉你一切。

我想自己这辈子只迷恋过一个人。我说“过”,是因为知道这段真的“过”了。迷恋的状态是一旦走出来,便再也回不去了(当然大概也没人愿意回去)。这就像阿尔封斯·都德所描述的“痛”,唯一能够指向的只有记忆,以此成为便是言语无从触及的领域。但经过了至少会让人多多少少明白些事理,知道以后别中了迷恋这东西的毒,凡事别抱太深的执念。究其根本,大概是对爱情别太轻信。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又相信爱情”了呢?简言之,是别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是真实的(或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或是完全虚构的,其共通之处在于其强大的诉诸情感的能力,让人再次相信爱情作为一种神圣的感情是真实存在、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依旧能够企及的。

这种“相信”通常不会持续,否则我们不会一次又一次地在别人的故事里又开始“相信爱情”。这种瞬间的触动,不仅仅是对针对旁观者,对恋爱双方而言也是一样。在爱情与婚姻的论辩中,人们时常会提到爱情无论再怎么美好,或许都难以经受婚姻的考验,一如阿诺德·贝纳特所言,婚姻最让人恐惧的,在于其后日复一日的“平日常(dailiness)”。爱情也便是这样的平日常里一点点化作亲情。然而,有没有不曾经历爱情阶段的婚姻,因着经年累月的陪伴,一样演化出亲情的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事实上,很多旧时的婚姻,男女双方不是在结婚当夜才初次见面吗?除此之外,亦不乏“家长之命”、“媒妁之言”。但即便如此,众多此类婚姻也都走到了尽头(以其中一方的死亡告终)。我倾向于相信在这类情感关系中很大程度上并不牵涉爱情,然而男女双方依旧能够相互扶持、走完一生,同时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但说这其中不包含亲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这与基于爱情的婚姻关系必然还是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何以如此呢?我们大概都听说过(无论实在怎样的语境下),恋爱中一方对另一方宣称,“你让我想要成为更好的人”。如此,爱情似乎起到激励恋爱双方不断完善自我的作用。当然,这种自我完善并不应该建立在取悦对方的基础上。(一旦其根本动机成为取悦,完善便会变质成为伪装,这便又和迷恋扯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此我想有必要回到之前所提到的“爱情阶梯”。很多时候,我们说自己喜欢一个人,实际上是喜欢这个人身上这样、那样的品质,包括之前我们所说的美。如果我们知道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质能够吸引恋爱对象,自然会努力强化这些品质。从这一角度来看,“女为悦己者容”或许可以说是从美的角度构成一个例证。由此,一旦因为种种原因,恋爱关系破裂了,我们亦能够更为理性地继续自己的感情生活。我们会遇到其他身上拥有类似、甚至更好品质的人。就“爱情阶梯”的理论来看,这其实是在此阶梯上一种上升,因为我们将关注点从一个人身上的品质,转移到了这种品质本身。换言之,我们所关注的由一个人转向了(拥有共同或相似品质的)一类人。

如果说所谓的品质在恋爱中还显得极为重要,那么经过岁月的打磨、爱情化作亲情之后,或许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这便解释了众多人老珠黄的夫妻为什么依旧视对方为生命中最美的存在(威廉·巴特勒·叶芝笔下“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因其已然成为了美的化身,或是说美本身。换言之,此时爱情已然攀升至阶梯的最高等级。

当然,“人无完人”。在恋爱、婚姻双方欣赏对方美好品质的同时,也会慢慢发现对方的缺陷。这便需要二者长时间的磨合与一定程度上的妥协。但更重要的,或许是试图去理解这些所谓的“缺陷”背后的原因、以及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此相互尊重,以此给予双方更大程度上、更为长久的自由。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中,拉姆齐夫妇的关系能够被定义为爱情。这段看似极为不平等的关系,似乎只能划归亲情的范畴。拉姆齐先生实在是个不讨喜的人物,顽固、执拗、大男子主义,无时不刻不在向拉姆齐夫人索取同情。可怜的拉姆齐夫人,在被众多家庭琐事所累的同时,还要不断满足丈夫的心理需求。然而当你去看那些拉姆齐先生站在妻子身后,不愿打扰、默默欣赏她身上的美的片段,你会感觉的到这绝不仅仅是亲情能够企及的——虽然二者之间从未向对方声言爱。玛莎·努斯鲍姆对此评价道,无论在其他人看来怎样,拉姆齐夫妇都确定无疑地知道对方对自己的爱。何以如此呢?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夫妇双方都在最大程度上去理解对方的需要、同时尊重对方的隐私,从而得以用最好的方式满足对方的心理诉求。

或许我们便是这样, 在别人的故事里又开始“相信爱情”。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7-7-23 17: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声明,发帖人不是寒凝本人。因为之前看到寒凝分享的一篇关于《小心间隙》这一短片的链接,写下这篇。借寒凝的账号发到这儿,希望大家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3 22: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凝 于 2017-7-23 22:26 编辑

好啦,我是寒凝。前两个帖子的发帖人不是我,一个小伙伴借我的ID放了篇文章在这,希望大家看过之后多多回帖谈论感受,文章主人都会看到和回复的(具体怎样回复待定)。

前些天看到珏玢(也是清和好友)分享了一个故事,和一段微电影,看过之后有些触动,顺手分享了。坦白讲我看过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这是爱情么?还是更倾向于一种习惯,或者关乎生死这样的终极关怀的感情呢?
转发那条朋友圈的时候原本想说点什么,但是最终放弃了。关于爱情,我已经不敢谈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4 00: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情”,我只知道愿赌服输。

点评

握个手~而且我都懒得知道了。  发表于 2017-7-28 17: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7 18: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是楼主相当喜欢引用西人的话。
      不知如何回应。全篇似乎是从“不太清楚爱情是什么”开始,又以“还是不太清楚爱情是什么”结束。从某几个句子或某一个段落看,往往是有道理的。但合在一起看,就比较凌乱,不知道楼主想说什么。
       爱情这个概念非常庞杂,要精确化才好讨论。在定位好概念之后,每个人都可以谈自己的爱情观。但一旦试图用“爱情”这个概念统摄以下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材料时——柏拉图《会饮篇》,英美电影,中国包办婚姻,伍尔夫《到灯塔去》等——则很容易陷入论证的失效。因为这些材料中的“爱情”概念,实际上在发生着尺度相当大的偏移。
       此外,“迷恋”和“爱情”之间,虽然有交集,但还是有很大不同,不宜完全等同。

       我个人的爱情观:爱情是两个成熟、独立的个体之间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相互吸引,表现在精神上,是能持续交流、对话;表现在身体上,是愉悦的性。世界上人口众多,但能相互看对眼的人却很少。这事勉强不来,只能看机缘。它不能凭逻辑推理获得,而完全是偶然、巧合、天意所致。《会饮篇》里有一种说法,人是被劈开的,因而终生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说法非常形象,爱情的感觉就是圆满、完整,正如泰戈尔所言: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人和人的“相爱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的相爱域非常狭窄,终生只能跟范围特别小的人恋爱,所以找到恋爱对象或重新开始恋爱的概率就会特别小;有些人的相爱域则相对宽广,可以相对比较容易地开始新的恋爱,可以拥有多段恋爱经历。但总体上说,“相爱域”不可能特别宽广,正是这种狭窄使爱情的强烈度超乎寻常。否则,不过是一般的朋友、亲人、婚姻等等。
       所以,一般我如果看见有人陷入甜蜜的恋爱,都会特别要祝福他们,因为这实在是难得的。有些人终生未谈过恋爱,有些人谈了一段或几段恋爱然后进入相依为命的婚姻,还有极少数人和自己的恋爱对象结婚。在最后一种情况中,爱情往往很难在婚姻中持续。
       因为爱情是一种激情状态,这决定了它是短暂的。因为谁也没有足够的能量持续激情。这种激情是和新鲜感相关的。很少有人有能力向对方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感。爱情是以新鲜感为食的怪兽。
       如果试图给爱情保鲜,只能从精神领域去挖掘。无论是身体还是物质生活,都可能被穷尽,唯有精神领域不可穷尽,可以成为新鲜感的源泉。所以,理论上,相当长地保持了爱情激情的人,往往是可以在精神领域不断探索、不断自我更新的人。这就从“爱情”的层面,验证了读书、思考的必要性。(回归职业身份,哈哈)

点评

我也来站个队,整篇都极为赞同!  发表于 2017-7-28 17:28
最后一段极其赞同!  发表于 2017-7-27 20:05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10 有担当!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8 17: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试着理了一下全文脉络:爱情阶梯引出外在美——区别外在美与金钱权利在爱情中的分量——爱情除了一见钟情,外在美还有而更加深刻的东西——地铁提示音的例子——偶然邂逅,相濡以沫,亲情——现代爱情的迷乱和不易让人质疑爱情——我们通过别人的爱情一次次在相信爱情与相信现实之间拉扯——迷恋,婚姻与爱情的区别————最后仿佛懂了爱情是什么,仿佛还是不知道。
我也快把自己绕进去了,可能概括地不准确。不过读下来之后,有些观点还是认同的。作者也是厉害,能够这么细致地大篇幅地讲解爱情。我少不经事,才疏学浅,并不知道爱情是啥东西,并且也越来越懒得知道了。
想起一句西语歌词:El amor es el pan de la vida.(爱情是生活的面包)
我听了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么我是怎么活到现在的。。。

————————分割线————————
答案是,吃馒头。
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9 22: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之后,想说的有以下几点:

1. “当我们谈论‘相信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换言之,当我们说‘相信爱情’,信的究竟是什么?”——这前后两个问句是等价的么?“当我们谈论XXX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个句式,印象中看到过几次,除了冗长,似乎没什么其他效果。在我看来,楼主这前一句,将使文章的论题成为讨论“什么是‘相信爱情’”,而后一句则使论题变成“什么是爱情”,这二者差别很大,无法以“换言之”联系在一起;

2. 将爱情和婚姻不分彼此地谈论,是很多关于爱情的论题无果而终的根源;

3. “爱情是什么”,这是个大问题,但大问题不见得就是重要的问题。直到今天,估计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宣称自己可以清楚地说出爱情是什么,然而,自人类有爱起,也一直爱到现在,尽管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快乐的,也有痛苦的。爱是一种行为,并不是所有行为都得有理论支持。看多少游泳的教材也学不会游泳,如果你坚持不下水的话。或许爱不是一种感觉,或许把爱称作一种感觉显得有点幼稚,但,当我听到有人说,我对他/她没感觉时,我认为他/她说出了真话;比他\她太丑,没钱,学历不高之类要真实得多。

4. 有些问题注定要引起人类持续的兴趣,但也注定没有答案。这是因为,“不确定性”是我们生活意义的一个基础,甚或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假如有一天,你把什么是爱情这个问题搞懂了,完完全全,清清楚楚,那个时候,我觉得你将不再有爱上任何一个人的兴趣。赤名莉香说,就是因为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才要打起精神嘛。她说得对。

5. 去爱,愿赌服输。

最后,题外话,通篇看罢,首先想到的,倒不是上面这些。是一句歌词:“如果你坚持为我做些什么,我希望你爱我”。这是一句普通的歌词,但我觉得很好,曾有一段时间,令我常常玩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11: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古小即:
       谢谢这位兄台。确实试图在一篇文章里谈爱情这样的概念并不是个好主意,况且又不经意地引入了各种相关、不相关的其他概念。
       回帖中的爱情观谈得很精彩,对于"相爱域"与"激情状态"之说我也非常能认同。
       (有一点,关于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劈开的说法,其实我在写到“爱情阶梯”的时候有想到这一点。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存在一个另一半,能够使我们达到这种圆满、完整的状态,这样的概率即便不是没有,也是极为之低的。以此或许该上升到“一类人”的角度去看?也有说法称这样的两个人(两半)一旦相互遇到,就会一直抱在一起不再做其他事 … … )
       最后“爱情保鲜”一段讲得尤为精彩。再次感谢回帖!

回烛影摇红:
       谢谢姑娘(?)回复,还为我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确实是 … … 太乱了 … …
       歌词很有意思,没看到你分割线之前,我也想到了“吃馒头”的梗。[此处应该(象征性地)击掌]

回剩翼:
       谢谢剩翼兄点评,非常受教。题目的句式,确是没有仔细想,只照搬来用了(甚至都不是卡佛粉)。开头的两句,现在看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之前自己却并没意识到——本意是想谈“相信”的。像我文中谈到的,本来是因为看了个视频,觉得对于“又相信爱情”了这样的感叹有些话说,本来想在分享视频时说几句,后来写得多了点儿,就发在这儿了。
       将爱情与婚姻(以及其他相关、不相关的话题)不分彼此的谈论,确实造成了论证的混乱。不仅仅是这篇,我时常会写着写着就跑偏,以后需要多注意。谢谢剩翼兄指正。
       关于“爱情是什么”——以前我觉得爱情是不能理论化的,后来觉得似乎也不是完全不能,至少有些方面还是可以的。至于经历,我自知并无资格谈论,就不说了。至于不确定性与“愿赌服输”,却总还是风险太大的事。
       歌词很有意思,只是或许我并不能完全认同,因为我觉得“做些什么”与“爱”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吧。按照歌词说的,“爱”似乎是一种作为。而我觉得“爱”相反是一种“不作为”,一种不能掌控的感情状态,以此不能要求与被要求,希望或被希望。但或许是我不懂,老师指正。

       最后,特别谢谢寒凝(借我论坛的注册账号),让我过了一次论坛的瘾,也看了些论坛里的其他帖。
       诸位论坛愉快!后会有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31 11: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楼里几位大佬都谈论了,受教受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16 22:29 , Processed in 0.0617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