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40|回复: 13

书架是主人的第二人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31 16: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跟随《读库1704》一起发出的,是一本名为《书架》的小册子。这本小书为书架这个寻常的物件勾勒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小史,也激发了我们的好(kuī)奇(shì)心(yù)——读库的小伙伴们和朋友们的书架都是什么样的呢?于是,我们发出了一份围绕书架、书架上的书与非书展开的问卷,收到大家反馈的那一刻,天啊,那是一种出乎意料的亲密感。
       和别人分享书架,其实也是在分享自己的内心。书架如其人,一座书架的模样,或许就是它主人的模样,是主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在这样的情势下,书架也有了生命,成为主人的第二人格。
新书就跟慢慢涨潮的海水似的淹没了书桌
丁杨  读库审校
1. 你书架上的书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新买的书如何安放(插在旧书中间还是另找地方)?
答:按照类别排列,不过没有严格依据图书馆分类那么细。大体上分为文学、艺术、历史、传记、纪实、社科学术、生活、绘本漫画、童书。另外,同类的书,我会按照原创和引进、不同开本分开排列,这样便于查找也好存放。一般来说,新书就放在书桌上,总觉得近期会看。但读书速度远跟不上新书入库速度,最终很多以为很快会看的新书,在书桌上放了三两个月甚至一年半载,掸去灰尘、依依不舍放入书架。 此外,我的习惯是看过的书都不放在书架里,而是分类装箱保存。实在是书架的放书空间有限。
2. 是否会定期把书架上的书重新排列一遍?要花多少时间?
答:完全打乱书架里的存书重新排列,这种情况除非搬家,不然不会发生。但书架个别位置的书做些微调是有的,比如有些书买了未读,过两年觉得不想读了,送人;或者,有些书出了其他版本,我就会收起旧版,放最新版在书架里。没有比收拾书架更辛苦更无助也更有乐趣的事情了。辛苦,随便腾挪一个书架的一角,也够出一晚上汗的;无助是因为这件事别人帮不了你;乐趣则在于费力劳神之后,自己的书貌似更整齐,书架空间疑似利用更合理,心里不是不享受的。
3. 你的书架上有什么样的非书,它们有什么来历?
答:偶尔看到一些富豪和名人的书房、书架图片,会暗自刻薄地认为对方是在摆样子,书排列得像书店的专架那么整齐,书架上纤尘不染、无任何杂物,也就没什么书架该有的人气或烟火气。也拜访过很多爱书人的书房和书架,有的杂乱有的整洁,但主旋律是书多为患,空间充分利用,很难见到那种书架中藏书整齐码放、空间宽裕的情况。与之伴随的,越是拥挤的书架,往往越是非书横行,照片、小工艺摆件、子弹壳、烟斗、碎瓷片,都可能是勾起书架主人回忆的宝贝。我的书架上非书并不算多,不过也有一些,主要是马克杯。并非达到喜好收藏的地步,但还是有几个我喜欢的杯子,不用的时候就放在书架里摆着。也有孩子的照片,这个可能是很多为人父母的爱书人书架非书摆设标配吧。还有女儿的手工制品,稚拙、诡异,摆着好玩。
4. 你的Kindle上最近打开的三本书是?
答:《荒废集》、《新参者》、《我被封杀的抒情》。
5. 你书架上是否放着别人的书?借书给别人看有什么悲催经历/感人故事?
答:我的书架上没有一本别人的书,我不从事某个领域的专项研究,所以也几乎不从图书馆借书回家。拜职业便利所赐,以及从小到大爱书的热情支撑,我想读的书,几乎就会搜集一本在手,不需要向别人借。这两年深切感受到时间有限、空间更有限的道理,搜集心仪好书的热情与对书的占有欲都有减退,断舍离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于是每每从书架上翻来覆去挑选一些书分赠朋友。另外,我的一个习惯是,自己特别喜欢的书,偶尔会多买几本给朋友读,所谓为书犯贱。所以,我也没什么借书给别人看的悲催经历和感人故事,倒是常常送朋友书。
6. 你书架上的书看过多少,有多少看了超过一半的,有多少没拆封的?
答:如此前回答所言,我书架上的书,基本都是没看过的。几本时时查阅的工具书除外。确实有些书看了几十页上百页,由于各种原因放下来,就再也没有读完。这是让我最沮丧的事。所谓,自己选的书,再难读也要读完它。没拆封的书不多,我对图书装帧有兴趣,不拆封没法欣赏除了封面之外其他的装帧之美。
7. 如果不在书架上,书还在哪里?
答:在柜子里,看过的书,分类装箱。床底下,看过的书,分类装箱。柜子上头,看过的书,分类装小箱。新近未读的书,堆在书桌上,常年像公害似的侵占其他书桌用品的空间,特别是电脑,被欺负得快无家可归了。隔段时间收拾下,但于事无补,很快,新书就跟慢慢涨潮的海水似的,淹没了书桌。
8. 你是否有“关于书的书”?为何会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关于书的书”?
答:有不少“关于书的书”,一度还刻意搜集了一些。这个要从生活和工作两方面来说,我从小喜欢书,也经历过想读而不可得的对书的饥渴年代,工作后,特别是从事与书打交道的职业(专事图书出版报道的媒体),就跟常年饥饿的人误入免费自助餐厅一样,搜罗、购买了很多书。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拎几本书回家。自然而然,对于“与书有关的书”很感兴趣。《查令十字街84号》《嗜书瘾君子》《书店风景》《理想藏书》《疯雅书中事》《幻影书》《风之影》,这些不同类型的书,都是“关于书的书”吧。读着书中那些与书有关的人物,围绕着书发生的故事,既满足好奇心,也体会一些共鸣。
9. 你理想中的书架是什么样?
答:无雕饰,平、直、承重力强,颜色素淡,有玻璃拉门,进深要能放两层书。书架最下面要有柜子,柜子最好比书架厚二十厘米,探出来的部分刚好放杯茶或咖啡。除了包着书皮的书外,书架上还有陪伴我四十多年的小熊猫储蓄罐。我拍的这些图片,保持着我家书架的原生态,没整理过,灰尘也没擦拭过。我喜欢书,但没有版本、题签之类偏好,也不嗜平装精装毛边羊皮之类的形式感,不过缘于对书的一点洁癖,我保持着包书皮的习惯至今。往往收到书,就把邮件或快递的牛皮纸大信封剪开、翻转,刚好把书包得严严实实,这样再怎么翻看也不会弄脏,偶尔在地铁上、候车室或候机楼看书,也不担心旁边的人歪过来窥视书名。所以,我书架看上去主要是牛皮纸颜色。也有朋友抨击我这习惯,认为损害了书脊的视觉美感。其实,我自己的书,长什么样,我完全清楚,想要欣赏,拿下书皮就是。说个笑话,我采访作者时常会带上夹着纸条、包着书皮的采访对象的书随时翻看,有一次采访一位老先生,他看到自己的大作包着书皮,颇感惊讶,表示如今少见这样的习惯,也流露出我对其作品之尊重、珍爱的受用。我没好意思跟他说,他不是例外,我翻看的书基本都会包书皮。

 楼主| 发表于 2017-7-31 16: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完毕。读库发出的调查问卷包含九个问题,上面是丁杨审校的回答。书架是主人的第二人格,你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3 21: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的书架、家庭装修风格、买的车等等,都体现了他的性格特征。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5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5 一个人的痕迹能存在多久?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4 08: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最想做的是对自己的图书做大规模的断舍离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5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5 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09: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小即 发表于 2017-8-3 21:46
一个人的书架、家庭装修风格、买的车等等,都体现了他的性格特征。

这些也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主人的三观。而价值观念据说是人与人最大的鸿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09: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水 发表于 2017-8-4 08:53
我现在最想做的是对自己的图书做大规模的断舍离

书房断舍离:扔书、藏书和读书的标准,转自公号“绿茶书情”,略有更改。文中标准是一家之言,供白水老师、小即老师和朋友们参考。
书房断舍离|扔书、藏书和读书的标准
2017-08-05 曾进 绿茶书情
买书、选书和读书,的确是一个自我精神愉悦的过程。隐藏其后的代价,时间成本、空间成本、价值成本、沉没成本,我从未深想过。
在买书光荣,读书光荣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感动时,这么多年,我意识到自己做了很多贪多、求全、低效之事。选书的标准、藏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怎么读书?读什么,决定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我买书、藏书、读书的卡路里超标时,我这么干了。

书籍卡路里超标,我这么干了
文|曾进
你有没有跟我一样的嗜好?喜欢随手买书和碟。一年下来,随手买,起码也有200本-300本。工作10多年累计下来,我家的藏书差不多也有3000本了。
我的家中有2面书墙,一面书墙可装700多本,一面可以装2000本;去年重新做了一面,留下一大半给儿子。家中最多的图书容积率不过3000本的胃口。
这几年,我及时行乐,买买买,长此以往,堪虞。
扔书的标准
上周五,在帝都回魔都的火车上,我一路听着敬子老师的整理收纳教程,心有戚戚焉,决定对家中的书进行大扫除,扔掉一批对自己无用的书,让我的书墙减肥。整理前,我制定了扔书的三个标准:
第一,是否读完? 为什么没有读完?是暂时不读,还是永远不读?因为难懂没读完,还是因为无用、无趣没有读完? 永远不读的书,扔掉;无用、无趣不读的书,扔掉。
第二,是否可以重读?不能一读再读的书,说明对我的价值不大,只是快消品,扔掉。
第三,对个人是否有价值?这个价值包括回忆价值、梦想价值、精神价值和学习实用价值。有过去读书的回忆、将来希望了解领域的书保留。为了功能性学习、研究或写作的书,全部扔掉;为了消遣类的小说,全部扔掉。
凡是没有达成其中二个指标的书籍,我都扔掉。
于是,我开始整理书籍。我发现这么几种有意思的书:
赠书。10多年前,江苏凤凰出版社某美女编辑,送给我10多本当代海外中国学者出的一套社科学术研究书籍,诸如有《技术与性别》、《都市里的农家女》。我觉得很好,就一路收藏着。过了快10来年,我其实也从来没有翻过。这种书籍,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再翻看了,只是觉得有学术价值。果断扔。
业务书籍。 因为要学习业务知识,新媒体、报社特稿写作、国际政治等,我稀里哗啦也买了起码上百本。因为是工作需要,实用为主,买了翻一次后,就不再看了。尤其是转行后,这类书籍基本就束之高阁了。 果断扔。
有格调的书。我一直觉得音乐、历史和中国古典类知识很弱。于是,凡经高人推荐,受懂行朋友启发,我会买买买。我家有各种关于史记的原著、解读版,关于楚辞、诗经的原著、解读版,关于西方音乐历史、人物传记的正版加解读版。即使买买买,从骨子里,我却是恐惧这些书籍。这些有格调的书籍,成为我的人生反面,我的理性想读,却永远没有翻完。其中有些书属于一辈子不会再看的,我决定扔掉。有些书代表我梦想成为的人,暂时保留。属于有梦想价值。梦想类书籍,暂时放到书架上方。
快消品图书。新晋获奖英文作家的小说,政治人物传记,名家散文,新近流行的社科类、时间管理类、学习类畅销书都扔掉。譬如《引爆点》、《藏在0故事中的女人——多米尼克奥利》、《何为知识分子》、《大地上的事》。翻了一次,永不续命了。
花了整个周末的时间,我扔掉了500本书。一个熟人来我家上门取货,整个客厅钢琴前,几乎摆满了。 看看,书籍的沉没成本极大,浪费的不仅是空间,而是自己的时间、精力和体力。
想着那么多没有看完的书,罪恶滔天。想着那么多书看完没有收获,悲从中来。买而不读,负疚感往往大于成就感。
藏书的标准
扔完书,还没有结束。为了防止悲剧重现,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藏书标准。根据家中空间和个人实际读书需求,避免不负责任即兴买书,我对藏书定了一个小目标:
未来十年,保持家中藏书保持在1000本左右,其中700本是对自己有高精神价值的书,经典可重读的书。还有300本,紧跟时代潮流,需要不断换养分的主食和水果。这些书买电子类书籍即可。高热量、高糖分,有很强的饱足感,但你知道,也就是这一阵子而已。这就意味着,这一年,我还会在家里继续扔书,再经过一轮严格筛选。
藏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炫耀家里的书多,而是那些书是对个人成长有帮助的书。
在过去的维度,有些有精神回忆价值,譬如大学时代对自己启蒙极大的西蒙娜波伏娃5本回忆录, 还有自己专业的经典书籍,导师写的美学教程、黑格尔的美学,还有做媒体时,我是狂热的电影爱好者,收集了理想国所有的电影研究和电影导演的书。这些书或多或少代表我的个人成长小片段,属于回忆成长之书。
在未来的维度,儿子还有几年读初中,开始学习历史。我自己买过的史学书籍,譬如史记、史景迁系列、汤因比的书等,或许对他会有所启发。
在目前的维度, 工作和抚养孩子占据了我大量心力,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学类书籍属于我主要读的书。教育学和心理学帮助我抚养孩子,文学类书籍是舒缓自己中年粗顿心灵的家园。这些书,都是给我带来滋养和能量的书。
根据三个维度,我家的两面书墙,功能分割清楚:儿子房间的书墙,存放了我过去和未来的书,多放高处。我自己的房间,主要放文学经典、散文、教育和心理的书籍,可以随时拿和翻看。放在我家中的书,站立在两面书墙的书,代表着我的过去、未来和现在。
读书的标准
扔书,是为了将来更好的买书。藏书,是了解哪些书更有精神价值。书放在家中和书包里,都指向去读,去感受,才有价值。看着满满的几千本书,2/3都是文学书籍,其中都是西方文学。整个书墙已经默默在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人,如何渡过自己的这10多年的。人到中年,我已不必再博览群书,不求甚解,贪多求全;我越来越了解自己属于哪类人,自我的经历和视野把我塑造成今天的样子。我相信,内化为个人精神价值的书籍,才是好书。个人是读书的唯一尺度。
关于书,我制定了一个书籍卡路里指标,想清楚属于哪类功用,再决定如何读。读书如同吃饭,每种书籍都有不同的热量,我把自己的现在读的书分为4类:
主食类书籍: 1、高效实用书籍,心理学、教育学、人文地理类; 2、跟当下工作发生关系的书籍。
高蛋白类书籍:1、哲学类、社科类经典图书。 2、作家全集。譬如莎士比亚、普鲁斯特、托尔斯泰。
蔬菜类书籍:不成体系,但逢书必买的作品,蒙田、卢梭、库切、门罗、莱辛、波伏娃、伍尔夫等。 基本分为我喜欢的男作家,我喜欢的女作家。
水果类书籍:高糖份的小说、散文、时髦书很多,属于火车读物、旅行读物,厕所类传记。譬如最近在翻的《趣味生活简史》、《顾随诗词讲记》。
按照这四类,不论买书和读书该再做一轮筛选,保持多读高蛋白类高价值的书籍,主食类随时补充,蔬菜类经常翻翻。最需要警惕的是水果类书籍, 为高兴买单的事,少做。
高蛋白书籍、高养分的书籍需要一读再读,一年读5-10本即可。只有读经典的书,你才能在人类文明史的坐标系上,发现更高层次的乐趣。大部分书都是教人沉溺当下的欢愉和功用,可读可不读,随需即可。
书籍断舍离,是断掉自己那些不切实际的贪欲。真正内化的知识,才是精神财富,而不是炫耀性书墙。有了闲暇、空间,一个人才有自由的可能性。选书、读书、写笔记,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事之一。只读心头好,形同与三五好友聊天、散步、旅行。不疾不徐,慢慢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7 10: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兰晓芙 发表于 2017-8-7 09:57
书房断舍离:扔书、藏书和读书的标准,转自公号“绿茶书情”。文中标准是一家之言,供白水老师、小即老师 ...

看了,这篇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6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6 重新编辑了一下“书房”那篇,去掉了不文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0 11: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化为个人精神价值的书籍,才是好书。个人是读书的唯一尺度。”  没读进去的书,都等于无~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5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5 同意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2 01: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买了就不想扔。书架上书的摆放的确是个伤脑筋的事儿,我的书大体分三大类:文学、语言文字、书法。语言文字是大宗。语言文字内又按古籍和现当代著作分,其次再按文字、音韵、训诂、语言理论分。就这样,分着分着有的书还是不知道该属于哪一类。而且,取用完了再放回去时又面临着归类的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5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5 哈哈,是有个归类的问题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4 21: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小即 发表于 2017-8-10 11:40
“内化为个人精神价值的书籍,才是好书。个人是读书的唯一尺度。”  没读进去的书,都等于无~

确实,对个人来说,读不进去或读不下去的书,虽相逢也是无缘,跟人际一样,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我们都遇到过一些别人觉得好自己却无感或读不下去的书或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0 10:25 , Processed in 0.03956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