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3|回复: 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5 08: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无意揣度你何以进入了当下这个页面:是因为刚巧没事,习惯性地打开论坛、刷到一个新主题,心想不妨点开看看;还是因为“甜”这个字眼,像罗兰·巴特所谓的“刺点”,在论坛主页众多字眼中脱颖而出,引起了你的兴趣(虽然很可能你自己也不知道这种突然的兴趣从何而来)… … 这些都不重要,但既然进来了,如果恰好你又不赶时间,我们不妨来玩儿个游戏。

说是游戏,严格来讲算是个测试。我想知道,在你的目光(非鼠标)触及“甜”这个字眼的同时,你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如果你是女生,我猜是巧克力?布朗尼?年龄再小一点的话,棒棒糖?冰淇淋?男生就说不好了,因为男性嗜甜的程度(据我所知)普遍没有女性那么高,关于“甜”,能够自然而然想到的恐怕也多多少少有些分别。但不管你想到什么,如果这时候你能够找到那么一小口,而你又没在控制饮食的话,不妨送到嘴里重温一下这种味道。
趁着甜味还没散尽,不管你有多不愿意终止你当下的阅读,闭上眼睛,试着留住这种味道,以飨日后的自己。你会告诉我这是不可能的,我自然不会否认。然而就像我们(徒劳地)试图通过影像留住那些引起视觉愉悦的时光,又何尝不能(同样徒劳地)尝试锁住这愉悦味蕾的片刻呢?

我猜这时候甜味大概差不多散尽了,但有些画面应该已经在你脑海中浮现了。如果你试图告诉我,你的脑海中并未出现任何画面,这种可能性(我不会极端地说没有)应该是极低的。既然你会进到论坛,便绝不可能不识汉字,所以面对“甜”(而非“حلو”,“zoet”,“sød”, “หวาน” … … 我就不再费尽心机找些你大概不能辨识的字符了),你至少会通过图像构建起其意义链条。或许这一切发生的太过自然而然,以至于这一图像的闪现并未引起你的注意。

无论如何,我接下来所要论及的画面,却并不是这种指认意义上的图像,而是你在体会这种味道的同时(或称处于这种味道之中)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换言之,这种画面,无关“甜”,只关味道。

至于你脑海中出现的具体是怎样的画面,我就不得而知了。即便是你愿意描述,我亦无从设身处地。我们姑且乐观地认为这些画面曾在你的生命中真实地出现过,而非完全出于你的想象。同时,你的记忆并未出现极大偏差,以至于你当下脑海中的画面较之所谓的原貌已经太过失真。但即便如此,这样的画面只可能存在于你一个人的记忆里,一旦你开始描述,它必将在别人的感知中呈现出面目全非的样子。

说到这儿,我想你大概也像我一样,想到普鲁斯特那块著名的“玛德琳”蛋糕了。不知道你是否也曾打着“寻味普鲁斯特”的幌子,尝过一次、或是很多次一块同样叫做“玛德琳”的蛋糕,只你无论如何都无以触及普鲁斯特(或其小说主人公)的“玛德琳”所能带给他的愉悦,因其所开启的所谓“非自主记忆”(involuntary memory)是你、我,或是任何其他人都无以追寻的。这是一段由味道开启的奇妙旅程,让人艳羡、却望尘莫及。或许你一度以为自己进入了他所建构的世界,实际上却好像坐在电影院里的观众,仿若随着影片中的主人公历经一切,却从未置身其中。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其实无异于望梅止渴。只当这一切因“甜”而起(而非不那么诱人的“酸”),便更让人感到无奈了。

那么关于普鲁斯特,不如我们就到此为止吧。回到我们的游戏(测试),和你脑海中“甜”的样子。无可否认,它很可能指向一个过去的时间点,而你在其所指向的这一点上曾经正在品味着极为相似(却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味道。然而,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一画面并不牵涉任何与味道本身相关的因素呢?

多年以前我看过一个电视剧(为了不暴露年龄,我就不告诉你电视剧的名字了),里面有句台词,我以前不懂,后来琢磨了好一段时间还是似懂非懂。可能也正是因此,这句台词我到今天还一直记得:“甜蜜是感觉,不是味觉。”这话乍一听是不合逻辑的。因为顺着这个思路,我们会很快得到一个推论,味觉不是感觉。后来我找到一种修正这句话的方式:“甜蜜是感觉,不仅仅是味觉”。这便不仅解决了逻辑问题,而且足以用来解释之前所提到的无关味道本身的画面了。因为味觉之外,我们亦是从语言(比喻)层面来认识(想象)“甜”的。说到“甜”,我们便不难想到“甜蜜”、“甜美”、“甜淡”… … 如此,“甜”——较之“酸”、“苦”、“辣”、“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算是个更讨喜的字眼。“甜”的样子也就自然不会囿于味道本身了。

我知道你现在可能依旧沉浸在这样的味觉记忆里,但我想我应该适时地将你拉回现实世界。这倒不是因为我羡慕、或是有些嫉妒你的过往,而是因为这种“甜”并不会持续的太久,甜味记忆(我们姑且这样描述)一如甜味本身,不宜耽溺,最好还是适可而止。何以如此呢?因为就像我们常说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甜”也必将是会和“苦”(或是其他你认为与之相反的味道)相生相成的。于是有些画面不请自来,但我想你很可能并不期许它们的重现。

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便是将甜蜜与死亡并置、或是让二者互为描述。但这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范玮琪有首歌开头的旁白引用了弗洛伊德的话,说“歇斯底里的焕着是因为过去的记忆收到上海,对相同的一个目标产生完全相反的感觉,结果,爱与恨在他们的意识中,紧紧相邻”。我不知道这样的引用是否在一定意义上构成对于歇斯底里症的误读,但在相反事物之间的联系上,却也在一定意义上解释了其心理学基础。“甜”亦如此,因其与那些没那么“甜”的交融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再进一步,或许像蒙田在《研究哲学就是探索死亡》一文中讲到的:“让生带着些甜,死带着些苦,人生就介于甜与苦之间。”

我知道你已经不愿意再听我啰嗦了,但在我们的游戏(测试)结束之前,再给我最后半分钟时间,借你的目光盯着这个字再多看几眼:



游戏(测试)结束。我想现在你已经不认识这个汉字了,它变作了“舌-甘”、“千-口-廿-口”,甚至更小的像素元素。或许你知道,这便是心理学上的“语义饱和”状态,所谓的“完形崩坏”。

然而,真的只是字形的“崩坏”吗?那些与之相关的画面呢?不用担心,当你离开当下的页面,回到论坛主页,回到你生活的现实状态,它们很快都会回来。

又或者,你更情愿所有画面就这样随之消解,“甜”的形容词性就此消解,一如巴特所言:“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就在于其不考虑形象: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之间取消形容词;建立在形容词基础上的一种关系,属于形象、属于支配、属于死亡。”




 楼主| 发表于 2017-8-5 08: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上次有幸得到诸位前辈指教,忍不住再来借一次寒凝的ID。我还是那名仰慕寒凝的青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5 22: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第一句,就知道不是寒凝本人写的,又是那位借用账号的朋友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10: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水 发表于 2017-8-5 22:26
看到第一句,就知道不是寒凝本人写的,又是那位借用账号的朋友来了:)

白水老师了解,我可做不到这么引经据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10: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寒凝。这位调皮的小盆友玩上瘾了~ 正好这个ID背后的人半年多以来专心历劫,也没对论坛做什么贡献,很惭愧,靠小伙伴刷刷存在感吧,感谢ta~

上次的文章贴出来,得到了好多人的关注和回复,特别是小即师和剩翼大哥那么诚恳回帖,令人感动。爱情话题本来就不好谈论,又是老生常谈,又是在这样一个非常规帖子下。大家还认真读帖回帖,掏心掏肺说那些话,我和我的小伙伴都很感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7 10: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文一路下来,并没有对甜有过多的反应,也没有配合作者玩游戏。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就不怎么喜欢吃甜食吧,因此对甜不敏感。还可能因为也并没有什么甜蜜蜜的体验,所以更加不敏感啦。倒是看到酸字的时候,直流口水。。

不过最后巴特的那句话,我倒是想了好久,仍旧似懂非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8 00: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贴唤起了我多年前读《恋人絮语》的感觉。不同的是,罗兰·巴特给自己的书起了个浪漫的名字,文章却写得超然,楼主的文笔看似冷静,却总感觉作者心里面荡漾着柔情。

不多说这些题外话。文章确实谈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这里面有心理,也有语言,或者说符号。

“甜蜜是感觉,不仅仅是味觉”——作者用这样的方式修正了那个不知名电视剧的台词——“甜蜜是感觉,不是味觉。”,如果不是文中提到了心理学,这两句话其实都可以接受。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我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如果有人对我说出这样的话,我会理解他/她正在比喻意义上使用甜蜜这个词,而同时我也清楚,在心理学术语的世界,这句话是不能被接受的,作者的修正也没能使得它有根本的改观。感觉,在心理学上是个专业术语,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也就是佛教六识之五,眼耳鼻舌身,因此,无论是“不”,还是“不仅仅”都无法使“感觉”和“味觉”并列。显然,说一个人是人,不仅仅是女人,或者说她是人,不是女人,都显得很奇怪。反倒是说:她是女人,不仅仅是人,倒是能够说通。如果要我来表示作者这句话的意思,我会说:甜蜜是一种知觉,不仅仅是感觉。知觉,又是一个专业术语。感觉维持的时间极短,属于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即时性反应,一旦神经中枢对这种感觉加以解释,哪怕是很简单,简单到难以意识到的解释,就进入了第六识的“意”,过渡到了知觉的范畴。感觉如果是“反应”,那么知觉就是一种“反映”。当我写下这个字符:“舌甘”,感觉阶段,就是这些笔画作用于视神经的阶段,相当短暂,当我认出这是一个“甜”字,已经步入了知觉阶段,之所以我不把这个字符看成舌+甘,也是知觉的解释性在起作用。当然,可能要再罗嗦一句,日常语言中的“感觉”,往往不仅仅是指称心理学术语的视听嗅味触,比如:“我对他无感”,当然不是在说我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到嗅不到或是触不到他。日常语言的语义是一种建构。

还是说“甜”这个事吧。甜首先是一种味觉,这种味觉可能在符号化之前就存在了。甜之所以在其后有了各种各样的比喻意义的用法,我个人推测,(没错,我没看过文献,只是推测),仍然始于感觉,而甜蜜等比喻意义的广延则依赖于两个条件:条件反射和语言的产生。研究表明,甜的感觉可以刺激脑神经系统的“快乐中枢”(目前认为可能在下丘脑),因此,吃甜食喝甜水作为一种得到“奖励”(快乐)的行为模式得以延续。但这还不能说是条件反射——如果你是一只快乐的小鸟,看到猎鸟者拉开弓箭,感到恐惧,这是非条件反射,惊弓之鸟才是条件反射。你需要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任何在真刺激发生时并行发生(前后短时间内也可)的刺激。对人来说,语言就是一种良好的条件刺激。尤其是,语言被重复使用,不用在实验室里就可以完成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一旦条件反射形成,即使取消真实刺激,仅用条件刺激就可以引发作用对象的真实感觉。所以看到“甜”这个字词,引发类似尝到甜味的感觉,或是回忆(知觉或是思维),也不足为奇。甜的各种比喻意义的用法可能来源于此。我曾听人说,有些穆斯林听到猪肉这个词就会产生厌恶的感觉,据说一些犹太人见到牡蛎就会感到恶心,这些比上面的例子更复杂一些,有宗教文化的影响,但原理是一样的:仅仅是一个所指不在场的能指,就能引发实在的反应。符号的魅力正在于此。我觉得,巴甫洛夫和索绪尔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人和狗当然不同。虽然当你给狗进食前都举起一个写着“甜”的牌子,足够多次之后也会让它对“甜”这个词产生反应,但人的经验更复杂,对某些人,“甜”可能完全不与甜蜜、甜美之类联系在一起,甚至如作者所言,指向死亡。但我觉得这仍不违背条件反射原理,只是在这些人的个人经验里,他们的行为后果可能不是快乐。源于精神分析的一种看图疗法就是这样,拿出一些无特定含义和明确形象的图画,要来访者说出感想、解释或者编造故事,从而推测来访者的心理。对同一幅图形,有的人的叙事是正向的,有的是负向的。这也说明,没有特定含义的符号,才是最具符号意义的符号,符号与象征,不能划等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0 07:22 , Processed in 0.0360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