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1|回复: 1

朱偰先生:孤云汗漫的一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7 09: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在雨花台功德园,长眠着很多科学家、艺术家、老革命家和各领域的专家,他们的名字也许您并不熟悉;天文、土壤、古生物、化工、物理、水利、航天、音乐、绘画……他们工作的领域对我们来说似乎有些陌生。但就是这样一群人,为我们生活的时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发现》周刊联合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人物”,为您介绍这些风云人物的传奇故事。
    朱偰(1907年—1968年):浙江海盐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朱希祖之子。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曾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在上世纪50年代中大规模拆毁南京明城墙的过程中,朱偰先生向政府提出意见,加以制止。“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朱偰先生遭受迫害,1968年含冤去世。著有《金陵古迹名胜影集》《玄奘西游记》等。
  入读北大留学德国,学贯中西
  1907年4月15日(阴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俗称花朝),朱偰出生在浙江海盐县小虹桥外祖父家。此时,他的父亲朱希祖在日本留学。后来,朱希祖日本留学归来,先后在杭州、嘉兴教书,朱偰跟随父母居住。1913年,朱希祖担任北京大学预科教授,接家眷北上。朱偰告别江南,定居京城。
  新文化运动尚未落潮,他们所承受和赖以成长的思想营养,仍是科学与民主精神时代的日月光华。当时的北大,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的方针,自由讲学,自由研究,学术空气极为浓厚。正是在这种氛围下,预科完成后,朱偰转入政治学系。从周鲠生先生学国际公法及外交史,从高一涵先生学习政治思想史,从马寅初先生学经济学,还选修了一些史学系的课程。
    1928年8月24日,随着法国邮船“阿托斯第二号”的汽笛鸣响,缓缓离开上海港口,在船上的朱偰挥挥手,告别送行的亲友,告别故国家园。在北京大学,朱偰学的是政治学,到了德国,入柏林大学。德国的政治经济学,被称为国家科学,而经济财政之学,德国尤其发达。
  上世纪30年代,大批中国留学生在德国留学。他们组织了一个文艺沙龙,几乎每个人都兼具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志趣相投。1930年10月1日,朱偰游览完莱茵回到柏林,他晚年回忆说:“余迁回森林区,所寓遂成文艺沙龙,上下古今,纵横六合,无所不谈;而尤爱好文艺,中西文学之思潮流变,文艺之形式内容,中国诗歌今后之趋向等,无所不谈。”文艺沙龙的核心人物是朱偰、冯至、滕固、徐梵澄、蒋复璁,他们经常诗酒相聚,谈文论艺。后,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朱自清度年假,游学欧洲,到德国后,加入他们的沙龙。
  考察金陵文物,古迹编撰入书
  1932年,朱偰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国立编译馆编审,年仅26岁,讲授财政学、世界经济、经济名著选读等课。次年任系主任,增聘武育幹、厉德寅、余精一、雍家源、刘南溟任教,皆一时之选。朱偰对当时国内的财政热点问题—废银元实行纸币制、反洋货倾销、关税自主—做专题讲座,在各大报刊发表论文,从此声名鹊起,并使中央大学经济系以联系实际而著称,大负时誉。
       财政学是朱偰的专业,在文学艺术和文物考察方面,他拥有广阔的舞台,如艾煊所写,“朱偰是一位学术界的奇人……天资聪慧,博学多闻,精力旺盛,一双脚跨进了好几个学科的殿堂”。  自从在南京中央大学执教开始,他与这个古城紧密相连,以至于将自己的生命镶嵌进这座古城。自1932年至1935年,朱偰开始考察金陵古迹,南京的陵寝坟墓、玄观梵刹、祠宇桥梁,城郭宫阙和南京城墙等,都是他视野所及的范围,并经摄影、测绘,编撰出版了《金陵古迹图考》。又在两千余张照片中,精选 317 张,编成《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一书,一图一考,文图相辅。朱偰认为,六朝以前的建筑,毁弃殆尽,唯陵墓石兽、华表、碑刻,硕果仅存。这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在考察时,朱偰在造型生动、神态威猛、富于动感的石兽面前,常常驻足,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久久不忍离去。
  朱偰涌动着一腔对金陵古物的热爱,“岂可任其风雨飘零,霜雪剥蚀,而同归于淹没耶?”于是,又以六朝陵墓摄影百张,编成《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1935年6月,朱偰听闻北京(时称北平)的形势危急,出于强烈的爱国热忱,开始对北京的城市规划、宫殿苑囿、寺庙陵寝进行研究,并于当年夏天返回北京,实地测量摄影,摄影五百余幅,完成了《元大都宫殿图考》《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北京宫阙图说》三部专著,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
  漂泊西南,以笔为枪抨击日寇
  在抗战大时代,朱偰写了大量的诗文,以诗记录中日之间的战事。战火毁掉了他精心准备的《中国货币问题初稿》,但他无暇悲伤。他所做的,是用手中的笔,为时代而写。报刊上不断出现他抨击日寇侵略、研究战时经济的文章。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大学教授所得薪水连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朱偰为了另谋出路,转而从政,1939年10月,入国民政府财政部,任“简任秘书”。三年后,出任财政部专卖司司长。教授从政,在官场不肯同流合污,“环顾大小官僚,无不结党营私”,虚于周旋,自然感到精神苦闷。何以解忧,唯有游历和诗文。
  八年抗战结束后,朱偰亲身参与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当时,云南实力派人物卢汉,奉国民政府之命,率部赴越南受降。这是中国唯一一支出国接受日军投降的部队。
  1945年9月21日,朱偰以财政部代表身份,从重庆飞河内,赴越处理日军受降相关事务。朱偰代表中华民国财政部前往参加受降仪式,处理越南财政交接事宜,将亲身经历逐日记录下来,写成了《越南受降日记》及回忆文章。这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史料。记录了接受越南日军向卢汉投降的历史场景,国军与法国军队的海防之役(可与镇南关战役媲美),国币与法币的战争。1946年,重庆临时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朱偰也回到了南京,并继续执教于中央大学。
  保护城墙被错划为“右派”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经济系停办,半年多后,朱偰和高一涵等人被调往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朱偰此时的心情,压抑而寂寥,为了排解,他写了大量的各地风物和文物考证的文章,直到1955年3月,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
      1956年8月,朱偰接到紧急报告,许多人在城南拆毁明代的古城墙。朱偰心急如焚,立刻赶到毁城现场。高高耸立的古城墙,成为一堆瓦砾废墟,已经拆到了中华门城堡附近。著名的石头城遗址被拆得面目全非,幸好最有代表性的地段鬼脸城还未拆除。
  令朱偰感到痛心疾首的是,把古石头城上拆下的条石,敲成小石子用来铺路。东吴和南朝的遗迹,南京最古老的一段城墙,顿时灰飞烟灭。焦急万分的他,赶到南京市政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坚持要保护鬼脸城。他四处奔走,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呼吁,并电告文化部。
  1956年9月23日,朱偰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南京市城建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这篇文章被《光明日报》转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偰为了保护南京城墙,对南京方面的批评,成为他被打为“右派”的祸根。1957年7月9日,在江苏省文化局的反“右派”斗争大会上,有人拿钱谦益来比喻朱偰,朱感到莫大耻辱,一时晕了过去,这更是成了以装死来负隅顽抗的“罪证”。
  1959年,被打入另册的朱偰,被派到出版社当编辑,时常被发配到农场,进行割麦子、拉板车、垒猪圈等重体力劳动。在生命的低谷之中,他精神是高扬的,以历史人物为素材,写了一些作品。
      把生命融入了南京的古迹
  1961年,朱偰被摘掉“右派”的帽子,分配到南京图书馆。这是朱偰生命中一段难得的平静时光。与书相伴,与世无争。在弥漫的书香之中,沉静下来,个人荣辱皆忘。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八九月间,朱偰遭遇连续抄家。抄家之后是无休止的批斗。1968年7月15日,不堪忍受的朱偰以决绝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朱偰去世10年后,获得平反。南京图书馆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终生至交刘海粟送来挽联:“真理长存,铁骨丹心昭百世;是非论定,文章经济耀千秋。”2007年,朱偰诞辰百年,他的故乡海盐有关单位编了《孤云汗漫—朱偰纪念文集》出版。朱偰这一生好似一朵孤独的云漫步,他是有风骨的孤云,不为狂风所动,不为时潮吹散。当一个时代疯狂奔跑之时,他却以守护的姿态保护了南京古城墙。
       朱偰之子朱元曙在《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一文中说:“父亲把南京的文物古迹融入自己的生命,也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南京的文物古迹,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吞吐千古的伟业。只要南京的文物古迹还在,只要南京的城墙还在,父亲的生命就还在,即使这一切都毁弃了,只要父亲的书还在,父亲的生命也一样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09: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完毕。这一篇文章转自网易http://news.163.com/15/0618/03/ASC35C4P00014Q4P.html。原标题:朱偰:用生命守卫南京明城墙。《朱偰文集》还没有整理发表,据说先生短短61年的人生,发表著作83部。其中有大量的游记和摄影,比如《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包含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朱偰先生被称为“当代徐霞客”。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5 收起 理由
古小即 + 5 第一次知道这个人:)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4 10:16 , Processed in 0.0385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