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52|回复: 11

[历 史] [讨论]有没有喜欢《全球通史》和黄仁宇的?大家来讨论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8 20: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题
发表于 2007-9-29 21: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仁宇的书我看过几种,最喜欢的还是他的《万历十五年》,扎实。此外《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蒋介石日记》也比较有意思。其它的,像《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之类,都没给我留下太深印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9 21:07:5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1 14: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赞同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个人喜欢的就是对历史脉络的把握,这也是喜欢世界史的原因。假如我是研究历史的,那么在“考据之学”和“义理之学”间,我会选择后者,前者只作阐述义理的辅证。

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和《大历史不会萎缩》就是这方面的范本。在《中国大历史》,他提出的“环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观点很有新意。尤其是温带气候和黄河泛滥对中国文化产生的贡献,值得思考。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中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几个步骤的观点,更让人钦佩。如“第一步,重创高层机构。国民党和蒋介石借着抗战而替新中国创造了一个高层机构,从此确定了中国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政府管理的独立国家。第二步,翻转低层机构。共产党和毛泽东因借着土地革命而翻转了中国的低层机构,从次下至乡村肃清了以前用”尊卑,男女,长幼“为标榜的地方势力,使各种经济因素脱离了过去的束缚,取得公平而自由交易的可能。最后,因邓小平主持的经济改革,在各项交易往来之中确定私人和公众财产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重订上下间法制性和技术性联系,使中国可以完全用数目字管理,同时使革命的成果得到定论。”对近现代中国的变幻可谓解释深刻。

《全球通史》也是如此。正如作者说,它是一部站在月球上观望地球人类历史进程的书,企图在不带任何利益偏见的条件下揭示各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联系。现在想想,为什么在高中史唯喜欢世界近代史,可能和很多观点都用此书佐证有关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4 09: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其他人还有读过黄仁宇的吗?一块来聊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4 23: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中,黄仁宇先生还谈了关于预测历史的问题。他说,我们能够确知大多数影响历史进展的因素,但我们并不能确知这些因素是如何整合在一起影响历史进展的。

延伸一想,联系到我们的未来,不也是这样吗?我们的未来真的全掌握在我们手中吗?其实,我们的未来只有一半——主观行动,掌握在自己手中,那另一半呢?未来的社会条件是由不得我们的。关键就看主客观如何契合了,这亦同上说吧。

由于对《万历十五年》的喜爱,我还读了熊召政的《张居正》,不知老师对此书有何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4 23: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我读《张居正》
新华网 ( 2003-07-09 10:47:14 )稿件来源: 中华读书报
 

  我读连载小说,尤其是故事性强的中国古典传统体裁的连载小说,常常是迫不急待的先睹为快,熊召政先生的近作《张居正》就是其中之一。这部篇幅巨大的历史小说,是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历史小说《张居正》简体字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内地同时出版,香港出版时改为《张居正传》)。由于我和这家出版社的历史关系,我有了一点小小的“特权”,当《张居正》还没有在市上出售之时,我已经可以先拿到手,津津有味的开始阅读了。我享受任何“特权”有一个原则,那是:“这项特权决不可妨碍、侵犯到任何别人的利益。”先读《张居正》,并不会使得这部书在市面上脱销,不会使得任何一位读者暂买不到,因而剥夺了他先睹为快的乐趣,如果任何特权违反了这个原则,我就决不使用,因为那是张居正所坚决反对,毕生努力对付的“豪强作风”、“恶霸行为”,我自己也是十分鄙视的。几年前,有位朋友在报上的小专栏中表扬我一件小事:我们二人去参观香港的书籍展览会,排队入场的人数很多,我们排了很久还是轮不到。我就说不排了,过一两天人少了些时再来。那位朋友问我为什么不使用“特权”,因为我是参展的出版社的主人,有“特权”可以不必排队,我说如果我不排队而先进去,就使得有一位读者不公平地被挤在外面,妨碍到别人的特权是不能用的。这是非常小的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提,也不能算是什么好事,但我觉得,这种“公正”、“反特权”观念,应当用在社会的任何方面。张居正“施政”实际上就是“居其正”三字。

  朱镕基就任国务院总理时,曾强调说,他这工作困难重重,明知前面有地雷,为了工作,应当不怕牺牲而踹下去。温家宝总理在人大会当选之后说,他决心将记得的两句话,作为工作的信条,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副对联是林则徐的,意思说,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必当全力以赴,个人的生死荣辱、进退祸福完全不在计较之中。我想当国之人,必须有这样的大丈夫抱负。回顾我国历史上的大人物,林则徐无愧于此,张居正在大关节上也能凛然而为。

  历史小说不是历史,是小说。历史小说首先应当是小说,而其内容大体上不脱离历史。既然是小说,就应当有生动而紧张的故事情节,有丰富的人物,既有性格,又有内心生活,有他个性中情感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有他的困难,他的坚强与软弱,他的迫不得已。

  所谓大体上不脱离历史,不但物质生活不能违反历史规限,精神上与观念上也不能违反。历史小说虽说可以三虚七实,但这三虚也不能虚得过分。法国大仲马写《三个火枪手》,时代是法国路易十三、十四的朝代,武士可以用火枪,但不能用新式手枪,中国的历史小说,张居正不能用打火机来点香烟,家里不能开空调机,他虽注重法治、公道、反对大地主逃税,但不能有马克思思想。

  熊先生是英山人,和张居正是湖北同乡。这部历史小说中对明万历年间的官制、社会生活等考证得很详细,我阅读时自愧不如,又很佩服,我相信他做了很多调查研究的工作。和他会面时,我曾向熊先生讨教关于李自成杀戮起义同伴的史实,以作为我修改《碧血剑》的根据。我自己对明史是有兴趣的,在我那篇《袁崇焕评传》中,我对张居正有很高的评价,我这样写:“从万历元年到十年,张居正的政绩灿然可观,在那时候,中国是全世界最先进、最富强的大国。那时欧洲的文人学士在提到中国时候无不钦慕向往……”我引述万历十五年时中国的重大成就,其中很大部分是张居正的功劳。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万历十五年》,选择万历十五年来代表中国制度上落后于欧洲,说主因是中国不以数字来管理国家。其实万历十五年张居正去世还不过五年,张居正的善政还没有遭到败坏,以万历十五年的中国来和欧洲先进国家相比,中国还远远的走在前面。至少,北京、南京、扬州、杭州这些大城市远比伦敦、巴黎要更加卫生、干净和先进。

  中国当时的主要缺点,不是不用数字来管理国家,而是明朝中央集权、君主权威至上的中国政治(明太祖手上建立的君主绝对专制),张居正重视“制度”、“法治”、“公平”,即使在封建统治下,也能很好地管理中国这样的大国。他注重“循名责实”,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大致上便是“实事求是”。《张居正》虽是小说,但比《万历十五年》这样的学术文章,更加真实,更加接近事实。

  历史小说有“古为今用”的作用,但不能以“古为今用”作为目标而写小说,那有可能会牵强附会,勉强影射的作用。在文学上,“主题先行”的作风从来是不会成功的。要写主题,就清楚明了,直截了当地写一篇政治论文。

  我欣赏《张居正》,因为作者选择张居正这样一个“实事求是”不顾个人成败,决心为了国家,反对特权,打击豪强,坚持制度与法治的人物,来抒写他的真实遭遇和感情,并不勉强将他推入现实的框子里,影射现实,反映现实。只能用现实人物来反映现实,古人就是古人,真实的抒写古人,就是很好的历史小说。

不知金老的看法,大家同意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7 00: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过《万历十五年》,很不错。黄仁宇对中国历史的宏观剖析是比较深刻的,对儒学的批评是中肯的。至于金庸,小说看,学术就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7 14: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天正在读《万历十五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5: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反面的声音:(一个豆瓣网友的观点)

最近一直在读黄仁宇的论文与随笔。读完之后感觉他的方法论有很大问题:他所谓的大历史观,研究对象是跨度长达几百年的特定历史,目的是对历史进程做出综合性的解释。但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这样一种方法论在根底上,很难摆脱历史决定论的史观;并且在论证上,很容易陷入循环论证的圈子——由于假设A成立,所以历史事实B发生了;又由于历史事实B发生了,所以假设A是正确的。这种例子在他的著作里屡见不鲜,可谓一大硬伤。事实上,这也是历史决定论史观不可避免的一种圈套,只是在黄仁宇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罢了。
  
  史观是个非常形而上的东西。一件历史事实,怎么看、如何看、放在什么样的范围里看,很多时候是跟着历史学家的世界观走的。之前黄仁宇提到过,他希望他的macro history概念能继续被发扬光大下去,我看很困难——历史不像macro economics,可以以科学方法测量、归纳、计算、论证。历史不存在经济学那样因为A所以B的模型、推演规则可循,对象也并非可以实际测量的数据,而是依赖片面史料拼凑成的东西,本身就存在信息不完全的问题。就算跨度再大(像黄仁宇所说,跨度几百年的史料综合),也不可能推出来一种像数学公式一样的历史公式,可以放到整个历史中皆准、预测未来皆准。黄仁宇的历史决定论式的史观,使这种历史研究方法很难成为一种遵循科学原则的方法。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对史料发掘的细致程度算是做到了,但是他在结论上经常有我所不敢苟同之处。无他,循环论证耳。

P.S.:可惜我不是学历史的,不能做出专业的分析。不过黄先生能提出一个视角,总比没有好。人文学科就要在讨论中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0 14: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过《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感觉上,前者比后者更精细些,观点也更令人信服。书中见微知著,层层推进,有些地方堪与推理小说媲美。

楼上这豆瓣网友的反面声音,觉得不怎么样,说人家循环论证,我倒觉得他自己有点循环论证的意思。本想反驳一番,最后决定不要浪费时间。[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5 11:59 , Processed in 0.0551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