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01|回复: 39

[原创文字] 你只活两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2 23: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已经是他第五次按掉闹钟了。
         年轻人并不想起床,昨晚翻来覆去地转身,半天也睡不着,醒来那些事儿又要一股脑涌进脑袋里。业绩连续下滑,使劲浑身解数也找不到提振的办法。公司搬迁,为就近新租的屋子押一付三交了一万多。现在的住处属于提前退房,押金和余下的房租八成要不回来了,算来又是好几千打了水漂。
         一头乱麻,不想起床,却总归不能上班迟到。年轻人还是死命把自己拽了起来。
         地铁站已然排着稠密的长队。好在是始发站,多等一趟之后,便能排在前面,抢到座位。可没过两站,就有位大爷挤上了列车,看着他缓缓向自己挪动,年轻人心里咯噔一下:老爷子您大清早干点啥不好,没事跟我们上班的挤啥早高峰呢……“大爷您坐这儿。”他一边为失去座位感到惋惜,一边又不受控制地站了起来。刚站一会,倦意就袭上来了,伴随着的是一阵难以启齿的悔意。还要站一个多小时啊,我咋就把座给让了呢!
         列车里人贴着人,热,二氧化碳浓度又高,年轻人忽地感到一阵胸闷。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啊——一个念头在他的脑中闪过。是啊,年轻人问自己,我究竟是图个啥呢?


千年
         “说到底这一切有什么所谓!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女人被这样吼道,错愕与惶恐的表情瞬间爬满了整个面庞。就在刚才,她还在上高中的儿子突然跟她说,自己不想继续念书了。面对这个“离经叛道”的想法,女人并没有回以嘲笑或是恐吓,而是一五一十地,开始向少年解释上学将给他带来的好处。已经陷入自我情绪的少年,什么也听不进,他用早就准备好的话语,回击那个并不存在的“敌人”。
         “对,对,对。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多挣钱让你们可以到处炫耀。早点结婚,赶紧生小孩好让你们抱孙子。孙子以后干啥呢?学习,考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孩子。一代代就这样循环往复有意思吗?人都是要死的。说到底这一切有什么所谓!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虽然这段话早已在脑中构想过无数次,但真正说出来时,少年还是被自己吓了一跳。
         当代艺术家Damien Hirst创作过一套装置艺术作品,为名 A Thousand Years据看过的人描述,作品的构成大致如此:两个相同体量的玻璃箱,一个里面套着屋面钻孔的白色盒子,内置大量的苍蝇幼虫,我们姑且称之为“诞生箱”。另一个里面放着三样物件:被割掉的牛头,几个装着糖浆的培养皿,一盏灭蝇灯,我们姑且称之为“命运箱”。

1.jpg
2.jpg
3.jpg
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2 23: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沉默的邦兄 于 2017-12-12 23:57 编辑

         少年当时如果见到这套作品,一定会认为它高度吻合了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世界像一个巨大的垃圾场,阴暗而腐败。人们像苍蝇般,在这肮脏的空间里,盲目地钻来钻去。一切意义都是虚构的,宗教不过是骗人的把戏,政治全部是谎言,情感只是为控制对方而发明的概念。有的人生来就要遭受痛苦和不幸,有的人可能稍微幸运一些,但那都无所谓——终有一天,所有人都会死去,一个不剩,他们所欲望的一切,在宇宙眼中连笑话都算不上。
         在少年更幼小的时候,他即将进入青春期的某个夏日的黄昏,他独自在家里的客厅踱步。夕阳被卧室和厨房的门框所切割,在地上整齐地留下几块橘红色的平行四边形。空气中升腾着热量,他环顾四周,喃喃自语道,“我只能活一次啊,没有就没有了。”这个念头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进入他的思维。少年伸出手掌,握了又握,他努力想象着,自己有一天不再能感受到这种感觉的感觉。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听了许多歌曲,并会在沉浸于其中的某些时,流下眼泪。他看了一些书,并开始有意识地,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个可能存在的“答案”。他会偶尔想起有的人,在一些时候忧伤,另一些时候憨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就像午后阳光的流逝。少年仍然没有发现所谓的“答案”,他开始告诉自己,“答案”或许并不存在,而他也不需要一个“答案”。少年这样想着,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二十多岁的小伙子。


二十年
         小伙子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车窗外的灌木,出现地越来越稀疏。
         司机不懂英语,阿语又只会讲当地方言,跟小伙子学的“标准语”简直就是两个语种。后者一开始还兴致勃勃地总想找些话题来聊,几次前言不搭后语之后,也便索然了。
         天快黑了,小伙子心想,这条通向沙漠深处的公路,仍然望不到头。
         到达矿区工地时已经是午夜,他被安排了一个移动板房里的床位。第二天醒来,他花二十分钟把工地溜了一圈,当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不是一次短暂的出差,这片足力可及的区域,将是他未来几个月的生活场景。
         一开始,中方的蔬菜只有土豆、茄子和辣椒。后来在小伙子向甲方的争取下,又多出了黄瓜、秋葵和一种就Jir jir的细瘦绿叶菜。荤的有牛肉、鸡肉和鸡蛋。主食大米。不管中国人对此怎么想,每天有肉吃——这在当地劳工的眼中,已是梦幻般的伙食标准。他们大部分时间烹饪的,是用一种叫做Ful ful的豆子熬成的浓酱,配上不同的调料,用一种类似于烤饼(其实非常美味)的食物卷着吃。
         小伙子作为工地上唯一一位懂得三种语言的人,责无旁贷地成为了甲方和公司,当地人和中国人之间的“使者”。为了快速融入,他也学会了和当地人一起,用手抓着卷饼蘸酱吃。当然跟中国人的关系也不能淡,最多的时候,小伙子一天能吃上七顿饭,算上夜宵。
         他的热情便收到了回报,本就性情奔放的当地人,给予他的关注很快便到了让人难以招架的地步。当地人有个习惯,就是每次见面都要寒暄很久,“你今天怎么样?”“你昨天怎么样?”“睡得怎么样?”“吃得怎么样?”“家人怎么样……”先打招呼再握手,握完还要拥抱,一整套下来,三五分钟怕是挡不住。这还只是遇到一个人。有时他只是想从自己的板房走到工地对角的另一间,路上跟人打招呼便要花去大半小时。对人置之不理总归是不礼貌,绕路而行又非长久之计,小伙子很快便掌握了一套策略,那就是对方只要进入视线,便主动出击,提前把对方要问的一连串问题问完,等到双方临近,趁对面忙着“招架”,赶紧拍一下手掌,然后便可以继续前进了。
         跟洒脱豪放的人在生活中相处,或许是件很开心的事情。但进入工作上的合作,恐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当地人随心所欲的性情,在中国人眼中往往会被视作“不靠谱”。好多在中国工作时难以想象的“掉链子”场景,于当地都会一再地上演。再加上甲乙方之间撕来扯去的利益纠纷——商人可不会因为有信仰就在利益上退后半步——小伙子被夹在中间,里外做不得人。他记不清有多少那样的时刻,自己气得直踢石头,踢完还是要转过身来,对来者笑脸相迎。
         其实这都没有什么,工作上的事,归根结底也只是工作。真正让他难以忍受的,是那里的封闭和逼仄。举目四望,方圆十里都是沙土。唯一能和外界交流,联系家人与恋人的,是质量极差又时有时无的手机信号。有时信号连断两天,小伙子便慌得像断了水一样。他害怕当外面的人以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他便真的消失了。
         唯一能够给他无偿陪伴的,是一只不知从何而来的沙漠流浪猫。它对人类非常警觉,却总会在小伙子坐下的时候,爬上他的膝盖,在两腿之间蜷成一团睡着。当地人给它起名字叫Kadiis,再过很久,小伙子也不会忘记这个名字。
         到后来,没有工作的时候,小伙子总喜欢一个人爬到工地旁的沙丘上,那里看得比地面上更远,风力也比地上更大。外衣被大风吹得哗哗作响,而他在那里一坐便能是几个小时。     有时望见沙暴从远处涌来,他便跑回工地,叫所有人回到房间。沙土打在板房的塑料外壳上,发出类似于冰雹的声音。窗外一片昏黄,视线射不出一米。而呛人的细砂则会挡也挡不住地,从板房的一切缝隙渗进来。这时没人愿意开口说话。小伙子只能带上耳机,听那些他从国内带来的歌。
         不知是阴差阳错,还是潜意识中有什么,他那段时间听最多的一首歌,其实是之前初听只觉一般,平时也很少想起的一首,叫做Twenty Years       。乐队名为Placebo,直译过来意为“安慰剂”,就是小时候去医院,在打针之前或者之后,医生给你的那颗白色糖球,告诉你这是止痛药,吃完便不会再感到痛了。
         终于,小伙子离开了沙漠,而他并没有感到,像文艺作品中通常描述的那样,自己获得了某种奇妙的顿悟或升华。事实并不总是令人感到光彩的,他必须承认自己是以一个失败者的姿态,一种近乎逃亡的心情离开的沙漠。后者确实给他留下了一些东西,一些沉甸甸的,质感粗燥的东西,可那究竟是什么,又是如此的不可名状。当一个人在书本上阅读社会的不公与世界的冷漠时,他总能发出言之凿凿的愤怒或感慨,可当他亲身经历后,留下来的却只有漫长的失语。
         当然并非所有东西都说不清,有三件事,他可以明确地声称是在沙漠中学到的。
         一是古人为何相信“天圆地方”。因为当你平躺在没有空气污染和光污染的旷野,长久注视夜空,便会强烈地感到,天空像一口巨大的锅,把自己和世间万物扣在下面。而群星与银河则是镶在锅身上的宝石,熠熠发光。
         二是人们为什么传言,向流星许愿,可以梦想成真。因为流星实在是眨眼即逝的存在,当你反应过来,打算许愿的时候,它早已消失不见。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愿望随时准备在心里,这样才能在流星出现的瞬间,将其念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个人如果能时刻记住自己的愿望,又怎可能无法将其实现呢?
         三是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世界三大一神宗教的发源地,都在沙漠——因为除却绝对的信仰,没有其他选择,可以支持人类长久面对沙漠而不失去心智的正常。
         小伙子回到国内,开始朝九晚五的生活。有时他回想起那段经历,仿佛梦境中被植入的记忆一样,真实却又缥缈。
         Kadiis现在哪里?它还活着吗?年轻人已经无从知晓。


你只活两次
         大爷下车的时候,把座位还给了年轻人,可他坐下后心情并没有变好。那个许多人劝他“不要多想”,甚至他也告诉自己“这不重要”的问题,周期性地,再一次泛上他的脑海,“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如要追求安稳与舒适,那不如干脆回老家,或者折中一些,回省城,这也是许多同龄人实际做出的选择。可他知道自己不愿回去,那样的生活是他性情所无法忍受的。而留在这里,就必须不断向上爬,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向上爬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他想起在非洲工作时,客户都是那个国家数一数二的富豪。从他们富丽堂皇的别墅里开车出来,转过两条街,就有衣衫褴褛的儿童,在红灯的路口拍车窗售卖小物件,以求一日饱腹。暂且不管海外,就在年轻人出生和成长的国度,仍然有2亿多人,每天平均生活成本不足8元。他清楚地知晓这一切,也亲历过许多。他真的能够让自己无动于衷吗?
         不论年轻人在生活中寻得多少烦恼,说到底,他能够享有现在的生活,仍然是幸运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存、安全、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他发现自己每日烦忧的,仅限于两个最高层次的需求,而底下基础的三层,他早已认作是理所当然。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年轻人没有出生在饥荒的时代,没有生活在战乱的国家,他的家人和爱人身体健康,未遭不测…… 这些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一种是他能够控制的,也没有一种是其努力所得。说到底,年轻人只是幸运罢了。
         而一个幸运者每天在追求是什么呢?吃更奇怪的食物,穿更昂贵的衣服,开更豪华的车,挣钱,消费,买、买、买,然后死。
         列车又经过了一站,年轻人就快到达终点了。他感到了来自时间的压迫,后者正跑得越来越快,随列车一同飞逝。
         年轻人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渴望创造价值,渴望他的行动不仅仅能改善自己的生活,也能改善他人,尤其是那些相对他没那么幸运者的生活。他见识过一些人的选择——抛弃城市优渥的生活,走入大山,进入那些边远的地方,为这个国度的减贫事业亲历亲为。年轻人钦佩那样的人生,自己却无法做到,既因为勇气的不足,也是无法割舍对家庭和爱情的依恋。况且从逻辑上讲,让所有人都进入山林,也是不现实的,那样的话,科学家怎么办?运动员怎么办?做贸易的人怎么办?写程序的人怎么办?这世上存在无数各式各样的岗位,你无权判定这些岗位上的人,都没有创造价值。
         或许,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当下所处的位置,而是他行动的发心?年轻人想起某个初春的下午,他第一次尝试骑行共享单车,那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他快活得像一只把头伸出车窗,迎风吐着舌头的狗。那个时候,他意识到自己是感激许多商业公司的。他们用市场的方式,同样能够给人带来方便、美好甚至是感动的体验。并非只有从政才能改造现实,并非只有做科研与学术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也并非只有从事文艺工作才能贡献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像马云和胡玮炜一样用商业的方式,解决社会的问题。像比尔·盖茨一样将自己合法赚取的财富,用来消除地球上存在的痛苦与穷困。谁能说他们没有创造价值呢?
         而从现实来讲,对于年轻人而言,由于他多年的徘徊与荒废,摆在他面前,最走得通的一条路,其实只剩下商业了。对于其他领域,他既没有现成的方向,也不具备明显的天赋。就像每片雪花的中心都是尘埃,他苦笑着意识到,每个个体的局限性,反而成为了他们构建属于自己意义的“凝结核”。
         所以,生活有意义吗?如果你寻问的是一个普世、恒常,脱离生活而存在的“意义”,那么答案恐怕是没有。可正是每个人都过着具体的生活,出生在具体的环境,成长于具体的时代,经历具体的事情,爱上具体的人,他才能在生活中寻得属于自己的,具体的意义。
         宇宙黑暗、空旷而寒冷,人与人在这渺小的蓝色星球上抱团取暖。除却你在乎和在乎你的人,这世间别无意义。
         年轻人的朋友曾告诉他,人类因为恐惧死亡,所以将自我生命的界限模糊。横向上模糊,便是让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相连接。纵向上模糊,便是令此生成为历史和未来的一环。
         他曾想变成一只鸟,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现在他更愿当一棵树,根深叶茂,百鸟归巢。
         他回忆起一首老歌的名字,好像明白了什么,You Only Live Twice。其实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作为生物的一次,随着时间的消逝,一天天地减少,直至殆尽。而作为他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时代的一部分,作为历史的一部分,那样的生命,则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加,无论肉体是否已经消逝。
         一种爱情降临般的感觉,一种年少时常有的,久违的高峰体验,忽地将他席卷。年轻人感到全身被热量所充盈。直到察觉视线变得模糊,才发现眼泪已经流出了眼眶。
         列车到站了,年轻人随着人群,走出了月台。他环顾四周,第一次发觉自己与他们如此亲近,也是第一次发觉,他如此只坚信自己的想法。
         电梯通向地面,能看到晨光,一阵冷风吹来,年轻人顿时清醒了许多。他移到左侧,跨步向前迈去。

点评

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是在初中的课堂上,当时的班主任问我们人为什么而活着?我当时不会回答,现在还是不会。  发表于 2018-1-10 11:43

评分

参与人数 3贡献 +36 收起 理由
秋莎 + 8 终于看完,泪目
远风 + 10 --------好贴。待细读后回复
安然 + 18 看完大哭,写到心坎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3 00: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签完到刚好看到邦兄新发的这篇,深夜恸哭,字字戳心。想起佛经里的“众生即我,我即众生”来。
兴许是报告终于发布了,突然闲下来变得茫然无措,也有了精力去做反思和内省,有了时间去胡思乱想,情绪的巨大波动也有了可乘之机。
想起看《海边的曼彻斯特》时一直在思考的,人该如何与痛苦相处;而邦兄这篇,也在带我去思考,人该如何对抗工作和生活中的无意义。
不是第一次做全职实习,大概是因为这是最接近真实工作的一次,并意识到生活将不可避免地靠近且无法摆脱这种状态,而难过不已。四个月就足以意识到,大多数人年少时都想仗剑天涯,然而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空虚的繁忙中度过。
会怀疑很多所谓创造价值的事情,比如实体经济创造更多商品,这些是否当真是生活必需品吗;比如营销行为,有无可能让所有商家都能停下来,去摆脱囚徒困境。想起上个月做同传时接触到的UBI的概念(universal basic income),如果当真实现会怎样;以及,人们所奋斗一生的大房子,是否只是一个宽敞的监狱……?
面对荒诞的世界,加缪提出了三条出路:自杀、依靠信仰、拥抱荒诞并在此前提下充分地度过人生,前两者想来都是对问题的回避,那么,就去充分度过吧。
好在,有诸位为伴。

点评

选第三条。  发表于 2018-1-10 11:44
回复到你的帖子下喽安然  发表于 2017-12-17 16:15
诶,不知道说什么,摸摸头吧  发表于 2017-12-13 16: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3 10: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两段没有特别仔细的看,大概明白了内容。我也曾经有过这个阶段,挺好的,我想它大概是20多岁的青年人会必然经历的阶段。当中种种思考过程略过不表,我现在的看法是,放下思考,去经历生活,创造人生,历经凡尘之后才有“答案”或者“答案”并不重要。出路是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看别人的建议只能是“仅供参考”,宗教、书籍、哲学、心理学啊等等这些,顶多是这些参考书的一页,唯有自己的真实经历能给予答案。我想这大概是我们踏实工作、认真生活的原因和意义,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命之问而作解答,只是自知或不自知。这也是我们应当感激生命之起伏跌宕,所遇困苦挣扎的原因,因为它们让这种经历更丰富,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因而,时间不是一个纬度,它并不真实存在,它是安放我们这些经历的一个器皿。我无法用文字表达我的思想,因为文字也是一种工具,即便是最高明的诗人或者作家,也不能形容智慧,而只是做一个尝试性的启发。

以及想到一首诗:叶芝的《随时间而来的真理》

枝叶繁茂
根却只有一条
在我青春说谎的日子里
我在阳光下招摇
而现在
我将萎缩成真理

点评

放下思考,去经历生活,去创造人生。说得好!  发表于 2018-1-10 11:46
时间是安放我们这些经历的一个器皿,说的真好~  发表于 2017-12-13 16:37
叶芝的诗词,引用得真好,赞一个  发表于 2017-12-13 12: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3 12: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马 于 2017-12-13 12:17 编辑

邦兄分享的文章很不错,愿水云间所有老师与学生都能看一看,认真看一看。
安然与采桑子的感受,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发自肺腑的感受,真是不胜感慨。你们已经开始“天问”了,真好.

鉴于此,我也将一些所思所得,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而不再害怕“死去元知万事空”,而不再恐惧、远离颠倒的幻想,而不再对生命的意义过于困惑。


人生有4种生命:自然生命、文化生命、灵性生命、宇宙生命。
其实,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导师们,启示的一个修行阶梯与层次。
到了不同的层次,对生命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


(1)自然生命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生活与工作、幸福与快乐,都是完成了一次自然生命。
自然,“然”古意是“燃”,最初始的燃烧所释放的光明能够照耀一切,其实是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
我们每个人从无到有,从有到无,都是从本源来,而复归本源。
我们常说“大自然”,其实指的就是万事万物在符合天地规律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再回到本来面目。要回到佛家所言的“本来面目”,就是回到那最璀璨的、燃烧时的光明中。
如何回到那光明中去呢?需要经历后三者的生命形态。


(2)文化生命
文化,是充分了解天地运行规律与社会运行规律之后,并将之传授众生、启迪众生。
通过文化生命,能够渐渐了解天地的本质,常思屈原式的“天问”、常去“问天”,思考生命的本质、人生的本质,并将思考的成果、哪怕不够成熟,都传递给世间的人们。

《易经·彖辞》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天地运行规律与社会运行规律
人文:“化”,将这些规律传授于普罗大众
文化重在“化”,是“以文而化之”
文化是以传授知识、启迪智慧为己任
文化是“化度天下人心”。

譬如,我自己对生命意义的定义,截止目前,是“每天自我精进,每天去无私助人”。在精进与助人的过程中,刚开始心情很爽,但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而心里再无所谓得与失,再无所谓心情愉悦或糟糕,已能够慢慢的无分别之心。


(3)灵性生命
灵性的觉醒,目前世间讨论颇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教你去觉醒与开悟。
更不用说信仰与宗教了,怕你不能觉醒,而设立一个榜样给你,让你去学习,通过这个榜样而到达开悟的状态。

如果自己修行而开悟,能够达到《道德经(帛书版)》的境界也可以:“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这个“象”与“物”,皆是戒定慧状态下的感受,能够感受天地规律的同时、逐渐向“本来面目”、“宇宙本质”去过度。“戒、定、慧”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递进法门,通过布施、持戒、忍辱之后,进入“精进”状态,然后方能到达“禅定”状态,最后呈现“智慧”状态。老子所言,与佛陀所言,若合一契。
智慧之后,灵性始觉醒,距离进入“本来面目”、“宇宙本质”的状态,就有把握了。

如果觉得自我修行太难、无导师指引,则看看晚于老子、佛陀五百年之后的耶稣所言也可以。
新约里,耶稣说:“我就是路,我就是真理,我就是生命。”(I am the way and the truth and the life.)
耶稣还说:“我就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则不会堕入至暗,跟从我的能够获得生命之光。”("I am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hoever follows me will never walk in darkness, but will have the light of life.)
相信和遵循耶稣的话,就能回到天国、回到本来面目、回到那最回到那最璀璨的、燃烧时的光明中。


(4)宇宙生命
宇宙生命,就是“本来面目”,就是老子与耶稣所说的“天国的光明”,就是道教常言“识神退而元神现”里的“元神”,就是佛陀所言的“极乐净土”,就是那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宇宙本源,就是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主人公最后突破的那扇门。
万事万物,都是宇宙本源在世间的一个影子、一个倒影、一个映射、一个表象。打个比喻吧(比喻的哈,别不当真,也别当真),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共同的“母亲”,我们都是她的孩子。只是,由于我们的贪嗔痴慢疑(佛教观点)、由于我们的原罪(基督教观点),我们与母亲失联了,不知道母亲在哪里。
因此,我们会哭泣、会悲哀、会叹惋,会把“生命的意义”寄托在爱情、在工作、在寻找生命意义的路上。
人生那么多苦难、心酸、幸福与欢乐,其实都是为了引导失联的我们与母亲再次团聚,你们能感受到这一点么?因此,南北朝时期的鸠摩罗什说“烦恼即道场”,烦恼就是菩提,就是我们能够去寻找母亲的垫脚石。
宇宙生命,是我们的家乡,真正的故乡。



自然生命、文化生命、灵性生命、宇宙生命,人生的终极命题即在此。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无足轻重。无论真实或虚妄,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点评

赞天马师兄现在的状态。  发表于 2018-1-10 11:54
其实看完了还不是很懂,但是感觉很温暖,尤其那璀璨的、燃烧时的光明  发表于 2017-12-13 16: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3 12: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的留言份量都好足。。。容我消化一阵,再一一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3 16: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决定这周公众号推送这篇,并且想把大家的回复摘到公众号里去,不知可不可以?

点评

我的回复内容,尽量不传到公众号去了。只给论坛看就好了,我并不希望我的回复流传。邦兄分享的文章很好,文章本身推送就好。  发表于 2017-12-13 17: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3 18: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 傳 道 者 說 、 虛 空 的 虛 空 、 虛 空 的 虛 空 . 凡 事 都 是 虛 空 。” (传道书1:2)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后现代(如福柯、布迪厄)不说本质,而注重人与人、人与机构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5 08: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喜欢你从沙漠中学到的三件事。这是切身的体验,是生活之果酿造的灵魂之酒,是与你的身体你的生命完美交融的真学问,无需任何其他的解说。所有的意义,或许都应该如此般自在自为地生长出来,而不是由任何外人或外物来赋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7 12: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帖和回帖都看了,关于永恒问题的困惑与思考,我们都经历过,屋子兄以前也曾在某次课,专门讲这个话题,其实就这个话题,就非常适合搞一次沙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20 13:39 , Processed in 0.04493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