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2|回复: 5

[学 术] 民国大师教你写研究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3 13: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瞻彼(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54537828/

  “研究综述”的写作其实是不少本科学生比较反感的,初学者眼中,这不过是一种“程式性”的强制写作规范,乃至到研究生阶段也有大部分学生不理解这部分写作的意义,仅仅随意性拼凑些研究成果放在论文篇首,而倘若老师未能明确写作的核心,只是科普性地讲解撰写技巧,其实最终是无补于事。

  我们这次就借民国两位大师钱穆和徐复观的文章,为大家分析下,究竟大师级的研究综述怎么写?研究综述的心法又是什么?或者简单的说,什么是研究综述,我们为啥要写这玩意儿?

  在民国乃至之前的著作中,“序”一般便充当着“文献综述”的意义。一本书,通常有1-3篇序,如果是两篇以上,一般前面的都是请位长者帮助评点赞美一番,而后一篇作者写的自序,则往往需要点明写作的缘由、主旨、前人研究状况、批判的对象、结论、撰写的意指,甚至有的则加上自己的一两句对时局的感慨,这就相当于把如今论文里“致谢”中的内容也放在序里了。比如钱穆为他《庄子纂笺》写的序,就是这个典型。

  在看钱穆这篇序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前代学者怎么写序。古人写序,一般会委婉并略加文艺的用四六骈文把前人的相关论著评点一番,然后再说自己写的多牛逼。就比如《庄子》,前人编过《庄子序跋论评辑要》就收了不同时代的序,随便翻开一篇,看到一篇僧宗仰的《齐物论释后序》,他开篇就写:

  “庄周之书,自《汉志》而下,代有著录。注解义疏,无虑数百家。寄意浮休,陈辞澶衍,悬解万端,如陈刍狗。”

  暂不管书的内容,我们就看他“综述”的开篇,便直接表明了一个态度,就是前人写的,尽管数百家,都不过是拿佛教的东西乱扯,陈陈相因。这俨然是把前人都批判一番的意思。不管该书内容如何,最终的结论是不是符合他的定位,至少他为我们点明了一个“研究综述”撰写的要义,就是一篇论文的综述,是要有明确“批判”的。

  有很多初学者厌恶“批判”这类词,需知这并不是贬义,而是表明论文本身需具有独到的见解以及对学术整体的推进性,否则这篇论文便只能视为对作者个人的提升,对于学术本身的演进没有意义,自然就没有写的价值。这也就间接说明一个要点,即综述绝不能去“罗列之前哪个学界大牛说过什么话,论证过这个研究方向,因此我要做”,这种思路一开始就跑偏了。我们接着看,他又说:

  “吾宗自昔有支道林,尝说《消摇》,遗文隐没;近世憨山大师,亦尝远绍魏晋,以西来之风,演南华之旨;就彼正觉,达其净观,思过半矣。顾三藏妙谛,条理可知;内篇宏义,恍惚难睹。加其正言若反,不主故常,见仁见智,固无方体。嗜玄者以缴统适意,尚文者以华妙会心;徒有名实,都无实义。”

  诸位看这句,又讲究了,这段话分成三句,前一句说了两个人,一个支道林,一个憨山。第二句用不到二十个字提出自己对庄子解释的看法,第三句又是用二十来个字摆明他批判的态度。他这篇序是为章太炎写的,但他身为佛门子弟,于是巧妙地选了两位佛门注庄的人品评一番。这其实又告诉我们一个撰写“研究综述”的核心,就是论文写作本身,纵然是要参考所有已有的研究,但呈现的综述中的,则需要摘出主要的几位论敌,评价他们的研究,而非把阿猫阿狗零零碎碎的都概述出来,所以,综述看似是摆几位论敌,实际上要旨在通过批判前人彰显自己的研究手法与核心内功,让内行打眼一看,明白你是哪个路数的,你的大方向是什么。

  说了这么多,尽管还没开始看钱穆的序,但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三点“综述”的核心要义:

  1、综述不是要真正“综合”所有的研究成果堆积在一起,而在于挑出几种明确的观点。
  2、挑出几份观点的目的,在于视其为论敌,进行批判、评论,而非平铺直叙摆这些大牛的观点和意见。
  3、对论敌的选择与批判,最终归宿又不是批判,而是借此彰显自己的手法与路数。

  论述至此,我们再看钱穆的序,他这篇序就很有意思,完全不是现代的写法,开篇很直接,半句话都不说,只写了六个字“本书采摭诸家”,然后紧接着把自己之前参考的几十个撰述过庄子的作者名字依次排列,下面用双行夹住写出此人所写的书,并附带自己的简短的评语。这里看似与今日综述不同,无法效仿,但实则仍然是点明了两点:

  其一,一篇综述要表明自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观点,是学术性质的研究,而不是他钱穆在深山里修道冥契到的“宇宙真理”。这点似乎是废话,实则不然,因为在某些学科的写作中,学生极易混淆学术论文与随感日记的区别,论文不是靠冥想,而是靠扎实与真实的文献论证得出的可反复检验的结论。

  其二,如前文所言,综述不是罗列堆积,而是要指出几位主要的研究成果进行评点,钱穆只选择对其中几个注疏本用双行夹住的形式点评,正是遵循了这点规律。

  言说至此,自然有人会问,那今天为何不像钱穆这样写了呢?我们可以直白的讲,学术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既然随着社会演变产生了新的学术语言及新的研究范式,我们自然要遵循。事实上,钱穆这种风格,正是从前现代向现代学术过渡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学术形式,今日万不可盲目地模仿民国大师,伪装高逼格,学术的根本,是适应当时学者群体与普遍大众的阅读习惯,绝非刻意的背道而驰。

  我们接着回到钱穆的序,在具体序文中,他仍然符合我们上文总结出的综述撰写核心,开篇即言:

  “庄子,衰世之书也。故治庄而著者,亦莫不在衰世。魏、晋之阮籍、向、郭,晚明之焦弱侯、方药地,乃及船山父子皆是。庄子之学,盖承杨朱而主为我。”

  这句话没有任何拖沓,直接就把传统几家主要注庄者的意旨点明,就是两点,一、“衰世治庄”,二、庄学是为我之学。这也指示我们一点,往往在一些传统性的论题中,前人的研究已经很多了,即使大牛的论述也如汗牛充栋,那么如何在综述中处理呢?钱穆这里很明确,我只需要摆正我论述的立场,然后不管他谁是名家谁是大师,我只提纲挈领的将其核心要点抽离出,略加叙述即可,无关本文论述要害的,一笔带过。

  因此,对于向、郭、方以智、王夫之这些大牛,钱穆仅仅提个名字,而后文中对一些往常不太重视的注释,甚至的一言半句,钱穆反而费口舌引用道:

  “昔王荆公尝论之,曰:“为己,学者之本;为人,学者之末。为己有余,而天下之势可以为人矣,则不可以不为人。今始学之时,其道未足以为己,而其志已在于为人,则可谓谬用其心矣。杨子知为己之为务,而不能达于大禹之道,则可谓惑矣。墨子者,废人物亲疏之别,而方以天下为己任,是以所欲以利人者,适所以为天下害患也。故杨子近于儒,而墨子远于道。”吕吉甫、王元泽皆致力庄子,盖师介甫绪论,欲以羽翼夫三经新义。然而北宋诸儒,终亦不免有衰气。余之生,值世又衰;而并世学人,顾少治庄而贵墨。震于西方之隆强,意切追随,摩顶放踵,若惧弗及。孙仲容、梁卓如皆盛尊墨子,谓可拟之耶氏。独章枚叔惄焉异趣,谓急切觊晋、宋,已属踰望,遑论汉、唐!故枚叔颇能窥寻庄旨。严几道晚年,与熊纯如诸札,亦颇瞭此;而几道亦晚年治庄。”

  这里这么一长段话,我们看钱穆是如何转折的。钱穆引述了八个人的看法。这八个人显然不是按庄学史的研究重要性挑出的,而是有钱穆自己的主见,刻意地选取了这么几个人,有批判,有赞同。钱穆这里批判的是墨家研究与近乎耶教的研究风潮,具体这暗指的是当时的哪种风气或哪个党,我们暂且不做引申,我们只从他综述的写法看,这正符合我们上边总结的两点,即:综述不是堆积研究成果,而是要挑出几位明确的论敌。而对论敌的选择与批判,目的是借此彰显自己撰述的意图。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位编辑曾提到过的:一个综述,不是网络链接式的罗列,而是高屋建瓴式的概括,同时根据自己的文章的需要进行安排。此外,对前人研究成果描述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引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把别人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挖掘出问题来,扩展成大问题。

  所以尽管我们这篇文章并不为大家分析思想史,但同样我们可以从综述本身的写作看到一个思想史的手法与识界,就是任何时代的注疏,不是要探寻永恒不变的真理或是对字源进行史学实存性的考据,而往往是通过注疏来寓有作者其所处历史语境中问题的治道的阐发,这就是经史与经世之学的要义。因此我们倘若往下看,就会明白综述的另一个核心,钱穆在后文又说道:

  “戊子冬,赤氛披猖,由辽沈,而平津,而徐蚌,血战方殷。今战氛殆不可速了,遂发意注庄子。……版垂竟,报载平、津大学敎授,方集中思想改造,竞坦白者踰六千人,不禁为之废书掷笔而叹。念蒙叟复生,亦将何以自处?作逍遥之游乎,则何逃于随羣虱而处裈?齐物论之芒乎,则何逃于必一马之是期?”

  这也就得出我们的另一个综述的核心点,即:

  4、一篇研究综述,要清晰表明该文撰写的意义、意图或社会价值。

  这也就是很多初学者不能理解的开题报告中的“社会意义”。很多文史哲的同学,一看到这一项就发懵,我们文史哲对文献分析,不像理工科能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我们那儿有什么社会意义?这话,就大错特错。其实,正如前文所言,中国的学术本身就是经世的学问,没有一个古代学者会否认自己学说的淑世性。相反,现代学科的分科化导致哲学关注形而上学、本体论,史学沦为考据学与新史料的梳理。这种学术风潮不是凭空而降,而是有从民国以来的学术史背景。对此,这篇小文不为大家做过多的引申与批判,只需要提醒诸位,学者凡做学问必须对学术史有清晰的认识与批判,明确自己研究方法的定位与当下学界的潜在论敌。而文史哲等领域的研究,无疑必然要寓有自身写作的意指,钱穆的这段话便是一个很显白的例证。

  言说至此,倘若诸位再去翻看前代学者的书籍,便自然会发现,在序的写作或开篇的写作,都会有明显而精心的布局,绝不仅仅是随性的信笔涂鸦。如果说民国时期钱穆的序处于一种向现代学术综述转变的过渡阶段,那么不妨看看在他之前,“综述”的要义是什么?对清代学者而言,四库提要的总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综述”写作范本,比如我们抽取经部总叙看,除去第一句歌功颂德的话,他直接进入正题,说道:

  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征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

  我们看到,这篇序把两千年的学术,先用四百来字概括。其中明确按自己的态度分成六大时期,综述了前人成果,但是注意,它但凡称引姓名时,目的便在于对这人的学术进行批判。这无疑是符合前文我们总结的写作手法。

  而在后文,这里虽然没引,作者又巧妙地将六大时段概括为汉宋两家,即使我们现在明确这种汉宋之争是狭隘的,但是也可看出综述本身就要能够按照自己的论证目的对研究前史予以统和,这即透露另两点综述写作的精髓,即:

  5、综述的写作,要锻炼“钩玄提要”的能力,简明概括前人的研究宗旨,而非唐突地随意征引。尤其是满篇用脚注注明话语出处,这已然落入下乘。

  6、综述要能体现明确的学术谱系,这种学术谱系需要作者按自己的宗旨予以划分或概括,其目的仍在于最终呈现自己文章的价值,而不是仅仅以先后次序堆叠罗列前人成果。

  这两点也无疑是综述写作的精髓,钱穆显然是深谙此道。而如何训练这种识界,小编认为只有一点,就是不断分析前人的手法,跟前代学者、当代大牛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隔空对话,这样才能平视甚至俯视。
  当下学界有种思维,就是教授提醒学生“慎言批判”,慎言批判避免空谈是对的,但这种思维衍伸下去,往往从“慎言批判”一转成为盲目尊师,继而成为维护门户,甚至取消了史源学训练、历史语境学思想史训练乃至基本的文献学训练,学生无法察觉前人论述的谬误与逻辑疏漏,最终学术从“天下之公器”沦为“朋党之利益”,贻害学生,酿成一时代学术之大不幸,这就悲剧了。这扯远了。

  上文分析了几篇古典型的“综述”写作,接下来不妨看一篇近代的代表作,即徐复观为一篇文章所写的综述。我为大家选取了1961年他跟屈万里打笔战时所写的《阴阳五行及其有关文献的研究》,这篇文章将综述放在其首,没有任何标志,但实际充当着综述的意义,仅仅六百个字,却完美地呈现了上述综述的极大核心要义。大家不妨完整读完这段文字,揣摩其撰写手法:

  梁任公有《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一文,其结论谓:“春秋战国以前所谓阴阳五行,其语甚希见,其义甚平淡。且此二事从未尝并为一谈。诸经及孔老墨孟荀韩诸大哲,皆未尝齿及。然则造此邪说以惑世诬民者谁耶?其始盖起于燕齐方士;而其建设之,传播之,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任公此文,虽内容疏略,但极富启发性。以后栾调甫有《梁任公五行说之商榷》,及吕思勉有《辨梁任公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两文,对梁文提出不同的意见;惜二文均条理不淸,不仅使任公所提出的问题,未得进一步的解决,且使人有越说越胡涂的感觉。齐思和在北师大学报四期上有《五行说之起源》一文,着眼与梁任公略同,而内容稍为具体。日人狩野直喜在其《中国哲学史》中及泷川资言在其《史记会注考证五帝本纪》中,现京都大学中国哲学硏究室敎授重泽俊一郞在其《中国合理思维之成立》一文中,对五行观念之演变,均有很好的见解,惟皆语焉不详。
  今草此文,意在进一步探索此种观念逐渐演变之经路。并以此为基准,对先秦若干有关文献成立之时代问题,看能否提供新地解决线索。同时,因阴阳五行观念演变之义不明,于是对先秦古典之有关注释常踵误承讹,历两千年而莫之或悟;也想在本文中,于其关涉所及者,略加疏导;触类引伸,对此类谬误的注释,或可稍收澄淸之效。并由此以说明先秦与两汉的思想性格,实有基本上之不同。此为治思想史者所不可或忽的大关键。文中偶有与前述诸氏相同之论据,但因各人立言之体要不同,故不复一一举出;读者谅之。

  实际上,真正的短篇论文写作,不会太长,就是需要我们在极短的文字中完成这一任务。
  仅从其撰写这段综述来说,可以说徐先生非常完美的完成了这一任务,我们按之前总结的六大要素逐一审查。

  1、2:阴阳五行的研究是老话题,研究成果必然很多,但徐先生仅仅挑了7个人,其中梁、栾、吕、齐是国内学者,狩野、泷川、重泽是日本学者,这几人显然不是随意选的。其中梁负责挑出话题,栾、吕只有一句话评价,很直白,就是“条理不淸,越说越胡涂”,这是在批判。而齐思合则是认为其内容“稍具体”,其实也等于否定了其研究的价值。日本学者的成果,或许已经符合他的“演变史”的视角,但他的定论是“语焉不详”。虽然并未提及他的主要论敌屈万里,但从第一、二点,即选取论敌,评述前人,这基本已经做到。
  3、接着,对论敌的选择与批判,徐复观也表明他不是纯粹学术内部批判,而是借此摆出自己的手法与路数——“今草此文,意在进一步探索此种观念逐渐演变之经路。”
  4、接着,他点出该文撰写的学术意义。这里显然是宏大的,即“对先秦若千有关文献成立之时代问题,看能否提供新地解决线索。”此外是要“澄清两千年来的注释的谬误”,继而是说明“先秦与两汉的思想性格,实有基本上之不同”。其落脚点在于阐明“治思想史者所不可或忽的大关键。”这是在讲手法。
  5、至于第五点,“钩玄提要”的能力,7个人中,他均作出一句话的点评,对于他赞许的梁启超,则征引了一句原文的句子,作为其概括。这里,显然不是随意征引,梁启超很明显有着历史演变论的语境学视野,而这正与徐复观本人的手法一致,所以,他所引的不是结论,而是要说自己的路数。
  6、综述要能体现明确的学术谱系,这种学术谱系需要作者按自己的宗旨予以划分或概括。徐这篇小文并不能展现清晰的学术系谱,但隐形中将自己跟梁启超划为一派,实际上也等同于完成这一任务。

  言说至此,我想大家已经知道综述写作的核心要义是什么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10 高质量转载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8-8-3 13: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水按,上面这篇东西,是两周前看到的,上豆瓣联系作者,获得转载授权后,现转发到这里。我自己就教论文写作这门课,何为研究综述,是个绕不过去的题目,上课之外,还曾应贸大学生之情,做过一次关于文献综述的讲座。相应地,谈研究综述写作问题的专书专节,以及单独发表的专文,也颇看过一些。但像上面文章这样,谈得这么精彩这么透彻的,没有,说到底,还是眼界的问题,上文谈得好,不仅在于作者对何为研究综述理解到位(做到这一点其实没什么难的),更在于作者对何为学术,有更深刻的理解。研究思想史的人,研究对象多为重量级乃至大师级的人物,一个好的研究者,到底还是可以从中受益良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3 13: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远风 @古小即 @清和 @日月光华 几位也不妨看看这一篇。

点评

回头我好好学习一下  发表于 2018-8-9 23: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6 13: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极好的文章,金针度人,对于做研究大有益处。与高手过招,非常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7 13: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了。更要在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19 22:19 , Processed in 0.0337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