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28|回复: 20

[历 史] [转帖]什么是大战三百“回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9 12: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  健      
 
 
古代小说,说两人交战,常云“大战三百回合”。然则何谓“回合”?此词实源于古代车战。

古代社会,无论东西方,都存在一个以车战为主要战争形式的时期,在中国是商朝至西汉初期。春秋尤以车战为主,如《左传•隐公四年》有:“秋,诸侯复伐郑……诸侯之师败郑徒兵。”沈钦韩《春秋左传补注》云:仅败其徒兵,足见郑虽败,未受大创。如果车战败了,那就是大败了。又如《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即只言车数,而不言人数。依上可见,车战之重要。

按《司马法》所说: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步卒就是前面所说到的“徒兵”。所谓的甲士三人,就是战车上左面的“射”,用弓箭,作远程攻击;中间的“御”,战车是一车四马,中间两匹为服,左右两边的称“骖”,或“騑”,御就是驾驶员;右面的“车右”,执戈盾,作近战防御,备制非常。

甲士三人中,“射”“御”都是经过贵族教育的,周朝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贵族的课程;而“车右”更是选孔武有力、忠诚果敢的勇士担任,如《左传•宣公二年》:“秋七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提弥明死之。”里面的“其右”就是指“车右”,《公羊传》于此处则说:“赵盾之车右提弥明者,国之力士也。”这也再次说明战车为什么重要。因为这“甲士三人”都是贵族精英和无敌勇士。而战车后面的徒兵,不过是一班农夫或奴隶罢了。

甲士三人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但有特殊情况,那就是君主、主将坐在车上的时候。当此时,主将居中,御者居左,车右位置不变。由于主将在该车上,所以车右更是勇士中的勇士;而御者是偏在一侧驾马的,更得技术超群。所以《左传》中介绍战争时,几乎都要说明主将的御者和车右,如《左传•桓公三年》:“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泾庭。韩万御戎,梁弘为右。”《左传•闵公元年》:“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左传•闵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穆公……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及狄人战于荧泽。”“大子帅师……狐突御戎,先友为右;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羊舌大夫为尉。”

车战开始时,战车驶向对方,两方开始交战:先是远程,射者对攻;战车靠近后,车右用戈矛交战;然后战车擦身而过,驶向远方,再是弓箭对射。这个过程成为“合”。合就是交、交战的意思,如《左传•成公二年》的“鞌之战”中,御者解张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吾折以御,左轮殷红。”车右郑丘缓也说:“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现在日本说交战,还是用“合战”,最著名的“源平合战”,大家都听说过。

战车驶远之后,各自必须再兜过头来,准备第二次对攻。这个战车掉头的过程,就是“回”。然后两车再驶近而“合”。一个“回”,必有一个“合”。战争就这样不停的“回”“合”“回”“合”的继续下去。直到有一方败北,在“合”之后,不再“回”,直接驾车而逃。

因为逃跑的一方是“合”完逃跑的,所以不用减速,直接冲出战场,因而有一定的速度优势;而胜利的一方,在“合”完之后,必须要减速再来一个“回”,才能发现对方的逃跑,从而再加速追逐,这就存在一个距离劣势和一个速度劣势,一般很难追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出现“鞌之战”中“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的情况。也因为这个原因,古代车战很难活捉对方的主将。当然也有例外,或出现偶发情况,比如《左传•桓公三年》载,晋国武公跟翼侯作战,翼侯逃跑,结果“骖絓乃止”,就是逃跑途中,御者不注意,驾车的四匹马中靠边上的马被树枝挂住了,没跑掉,被活捉了。由此也可见,在车战中,御者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古代车轨是统一的,《左传•隐公元年》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用“同轨”来代称天下,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在车战时,战车必须循着前一次的车辙而行,否则就会发生战车对撞、或者“回”的时候“合”不到一块儿的情况。当逃跑的时候,就不用再循着前一次的车辙印了,故而《左传•庄公十年》“齐晋长勺之战”的时候,曹刿“下视其辙”,根据“视其辙乱”,就能判断出齐师战败了。

西汉武帝以后,由于作战的对象由中原内部变为北方匈奴,作战的决定力量也由车战而变为骑战,“回”“合”的壮烈情况渐渐不再出现。但“回合”一次来说明作战中的一次交锋,却一直流传至今。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7-12-10 0:00:44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2-9 22: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合”字解释得很对,明天正好讲“自始合”,谢谢日语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0 22: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强了,让我长了不少见识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6 15: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开在2007-12-9 12:08:43的发言:

 

 孙  健       
 
 

甲士三人中,“射”“御”都是经过贵族教育的,周朝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贵族的课程;而“车右”更是选孔武有力、忠诚果敢的勇士担任,如《左传?宣公二年》:“秋七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提弥明死之。”里面的“其右”就是指“车右”,《公羊传》于此处则说:“赵盾之车右提弥明者,国之力士也。”这也再次说明战车为什么重要。因为这“甲士三人”都是贵族精英和无敌勇士。而战车后面的徒兵,不过是一班农夫或奴隶罢了。

车战开始时,战车驶向对方,两方开始交战:先是远程,射者对攻;战车靠近后,车右用戈矛交战;然后战车擦身而过,驶向远方,再是弓箭对射这个过程成为“合”。合就是交、交战的意思,如《左传?成公二年》的“鞌之战”中,御者解张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吾折以御,左轮殷红。”车右郑丘缓也说:“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现在日本说交战,还是用“合战”,最著名的“源平合战”,大家都听说过。

 

在车战时,战车必须循着前一次的车辙而行,否则就会发生战车对撞、或者“回”的时候“合”不到一块儿的情况。当逃跑的时候,就不用再循着前一次的车辙印了,故而《左传?庄公十年》“齐晋长勺之战”的时候,曹刿“下视其辙”,根据“视其辙乱”,就能判断出齐师战败了。

西汉武帝以后,由于作战的对象由中原内部变为北方匈奴,作战的决定力量也由车战而变为骑战,“回”“合”的壮烈情况渐渐不再出现。但“回合”一次来说明作战中的一次交锋,却一直流传至今。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7-12-10 0:00:44编辑过]

整篇文章充满yy之语,或者语焉不详。

1、后来战车不重要了,难道因为上面站得都不是勇士跟贵族精英了?步兵的崛起,也是因为勇士跟贵族精英的加入?

2、“再是弓箭对射”,这怎么射呢,怎么对射呢?

3、“合”到底是过程还是交战,或者同时是两个意思?作者此篇文章到底要解释什么呢?

4、古代打仗都要寻找土质松软的沙滩来打仗么?大旱的时候、沙石地面或者草原就不能打了么?那么多战车要寻回原来的车辙,这个大拐弯还真是问题,看来“御”之难就在于寻找车辙了。而且,谁说不沿着原来的车辙就就“合”不到一块了?难道古代驰道上深深的车辙都是工人凿出来,或者第一辆马车就给跑出来得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6 15: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西汉武帝以后,由于作战的对象由中原内部变为北方匈奴,作战的决定力量也由车战而变为骑战,“回”“合”的壮烈情况渐渐不再出现。但“回合”一次来说明作战中的一次交锋,却一直流传至今。

这段更是扯淡了,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6 15:08:1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7 00: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11-2-16 15:06:29的发言:

整篇文章充满yy之语,或者语焉不详。

1、后来战车不重要了,难道因为上面站得都不是勇士跟贵族精英了?步兵的崛起,也是因为勇士跟贵族精英的加入?

2、“再是弓箭对射”,这怎么射呢,怎么对射呢?

3、“合”到底是过程还是交战,或者同时是两个意思?作者此篇文章到底要解释什么呢?

4、古代打仗都要寻找土质松软的沙滩来打仗么?大旱的时候、沙石地面或者草原就不能打了么?那么多战车要寻回原来的车辙,这个大拐弯还真是问题,看来“御”之难就在于寻找车辙了。而且,谁说不沿着原来的车辙就就“合”不到一块了?难道古代驰道上深深的车辙都是工人凿出来,或者第一辆马车就给跑出来得么。。。

 

除了第四问有点意义以外,前三问都不成其为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7 20: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1-2-17 0:11:56的发言:

 

除了第四问有点意义以外,前三问都不成其为问题。

 

俺比较愚钝,原文理解不了,这样没有论证的结论也理解不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7 20:10:3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7 20: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11-2-17 20:08:58的发言:

 

俺比较愚钝,原文理解不了,这样没有论证的结论也理解不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7 20:10:38编辑过]

 

你常能从他人不疑处而有疑,这是你的一大长处,有时确实能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问题,这点很难得。但有的时候,会过于吹毛求疵,有些句子,看起来表述不严密,但在原文的语境里是可以自洽的,这时就应该释疑,而不能脱离语境,一味诛求。比如你这里指摘的第一点,“后来战车不重要了,难道因为上面站得都不是勇士跟贵族精英了?步兵的崛起,也是因为勇士跟贵族精英的加入?”从原文的相关语句是推导不出你这样的问题的,人家说的是,因为战车上的甲士三人都是贵族精英和无敌勇士,所以相比于战车后面的徒兵,战车在那时的作战力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样讲有什么问题么?人家并不是在历时的维度上讨论这一问题的,人家是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做横向比较,强调战车比步兵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个“重要”并不是跟后来相比的,你却给转化到历时这一维度上,给理解成跟后来的作战方式相比,战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上面站的都是勇士和贵族精英,然后由此发问,但这一问的前提,却是人家原文没有的,所以我说不成其为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7 22: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1-2-17 20:35:05的发言:

 

人家说的是,因为战车上的甲士三人都是贵族精英和无敌勇士,所以相比于战车后面的徒兵,战车在那时的作战力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样讲有什么问题么?

不知白水师能否分析一下这段话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在学生看来,是因为战车重要,贵族精英和无敌勇士才在上面的,而不是相反。否则,贵族精英和无敌勇士脚上穿的质地更好的鞋,因为上面都是贵族精英和无敌勇士,所以相比于这些鞋后面的徒兵,它们在那时的作战力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7 22: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体而言,作者对“回合”的理解严重缺乏史料的支撑,对已经援引的史料的理解也大多很不严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21:30 , Processed in 0.0706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