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 此书令人叹为观止,不多说。只有两点使我感到不太满足,第一,太平广记一卷过于琐碎、焦氏易林一卷过于单薄,太平广记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焦氏易林实在不足以列数此十大典籍,如果换成庄子,我想,那至少在我,就没有遗憾了。第二,钱先生对义理的关注使他对宗教(在论述六朝三教关系时),不能够平情体会,如说佛书好夸饰,只是从修辞角度看,而实际上佛书的夸饰都有一个指归,即人生的虚幻。 管锥编十卷,论列十部典籍,虽然每一卷都有它的主要关注角度,但从全书大体言,则主要在文艺、义理、人情三方面。知道这一点,可能会对本书有较为容易的把握。 总说 周易正义(义理的阐发) 毛诗正义(文艺的阐发) 左传正义(左传的文心) 史记会注考证(秦汉际之变迁[有其古今映射义]、人情翻覆之感慨) 老子王弼注(义理的阐发) 列子张湛注(义理的阐发、列子与魏晋玄学之关系) 楚辞补注(文艺的阐发) 焦氏易林(文艺的阐发) 太平广记(故事类型学)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行文有随物赋形之妙,举凡诗文、书画、音乐、义理、民俗、人情无不论及) 分说 1.《列子》论(列子张湛注)(全晋文卷六二) 2.嵇阮论(全三国文卷四七) 3.修词点铁脱胎之法(全晋文卷二六) 4.学说杀人(全晋文卷三七) 5.理趣(全晋文卷六一) 6.山水入诗文(全后汉文卷八九、全梁文卷六〇) 7.表微举仄(全后周文卷八)、孔颖达(周易正义乾、毛诗正义关雎三、左传正义隐公) 8.谈艺策勋之途(扬雄、封禅仪记、潘岳、鲍照、江淹刘峻、庾信、劳生论、全梁文卷三三、全后周文卷八) 9.古今之映射(钱谦益与慧远、全晋文卷一六一、全祖望与庾信、全后周文卷八、黄庭坚诗与徐陵文、全陈文卷六、) 10.发愤著书(全汉文卷二六) 11.哲人与诗人(全汉文卷二四) 12.文病(贾谊、枚乘、阮籍、蔡邕、谢灵运、江淹、全汉文卷二〇、全梁文卷一一) 13.嫉妒(全汉文卷十九) 14.破体(全汉文卷一六) 15.六朝三教态度(全晋文卷一三四、全宋文卷四八、全后周文卷二〇、全后周文卷二二) 16.游戏(全宋文卷五五、老子七二章) 17.论韵(全齐文卷二五) 18.论骈文(全陈文卷七) 19.文德(全北齐文卷二) 20. 体用与徵引、对待、牵连(太平广记卷一八、太平广记卷三八、楚辞补注卜居、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21.含蓄(太平广记卷二一〇) 22.拟古(楚辞补注离骚、) 23.正反依待(老子) 24.难一概(老子七章、焦氏易林) 25.左传记言(昭公元年一、襄公四年、襄公二十一年四、成公十六年、杜预序) 左传工于记言。记言为代言。史家叙事也须揣摩想象。 记言用晦。 不直书甲之运为,而假乙眼中舌端出之,纯乎小说笔法。 记言中断。 七口八舌之记言。 左传成于一人之手。三见文愈省,若读者心中无初见云云,将索解不得。一语数见,循记载先后之序由详而约,谓非有意为文,得乎?可见作者刻意避复。 26.史家五例(杜预序)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古人之悬鹄) 记事传人,垂戒致用,通观古今因革沿变之理。 27.含蓄与寄托(毛诗狡童) 28.诗作诗读(毛诗燕燕) 29.阐释的循环(阐释的悖论、隐公元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8 18:09:0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