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81|回复: 8

[教学相关] 大语习作范文选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8 22: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实与谎言

                           ——我读《伤逝》

                                        外语学院2007级朝语 :王春潮

听着忧伤的旋律,借着书桌前幽暗的灯光,我静静的回想着《伤逝》中的情节。设想子君的生命之花是如何在涓生的“真实”中凋谢的。想着涓生日渐强烈的对“真实”的感受对子君来说怎么竟会是如此的残忍,甚至成了生命的威胁。

       涓生说: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的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我们在生活中追求真实,何以真实竟成为了将子君生命剥夺的利器?那么谎言呢?谎言又何以能拯救这个衰败的爱情残局?

       子君与涓生的生活场景一幕幕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语——责任。涓生的真实早已过滤了责任,不是么?他虽然追求着内心的真实感受,却在同时也默认了善变的人性,他完全没有考虑过当子君走入了他的生活,他就对她,对他们之间的爱情有一份不可推卸而必须承担的责任。这种轻易说出“我已经不爱你”的忘却责任的真实无疑是可怕的,强大到足以毁掉子君对困苦生活继续坚持的信念。随着涓生“翅子”的一次又一次扇动,子君的生命之花一点一点的走向枯萎。涓生的真实是逃避对生活的承受,那不过是反抗失败,逃避失败的借口,是对心中无所不为的追求的放纵,这种真实比起“谎言”反而更加让人不耻与憎恨。

       而涓生的谎言呢?背离了那些无所不为的纵欲,它不仅是挽救子君生命的灵丹妙药,更是人生的真谛。不愿意去做而不得不做的就是责任,履行好责任的人生才是健康完整的人生,而谎言就是对责任的坚守,是困境中的继续坚持,是对为所欲为,无所规约的行为的反抗,甚至是一个对良知的镇守。涓生在需要对爱人,对爱情乃至对生活承受“谎言”的时候,却毫不犹豫的转向了满足自己内心最真实感受的不负责任,因而成了这个悲剧的酿造者。良心的不安是他应得的惩罚。而这种回到自己的内心去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自我检查的“谎言”才是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的启示。

         一份好好的爱情,由于所谓的真实而顷刻坍塌,而带走的不光是两个人未来的美好生活,更是一颗敢于追求幸福,勇于承受“真实”的美好心灵。涓生更需要的是对良知的自觉,而并不是那残忍的真实。终于明白了在生活中我要如何在真实与谎言中做个明智的选择。

         突然想起了特里莎修女的话: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情,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情。

         我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与良心有个约会。                      
 
 作者附记~
 
小的时候真的很喜欢写文字,长大了以后才发现原来文字和感情一样已经越来越贫乏了。我一直都想寻找过去的自己,虽然文字幼稚却可以使自己找到写东西的感觉,现在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了。。。。。谢谢,至少您给了我一点肯定,或许我可以做点什么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8 22:39:1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1-8 22: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情与爱国                                    

 ——我读《沉沦》

                                                                                                  

外语学院2007级西班牙语 张鹤菲

人都是生而脆弱的。

爱情,抑或爱国,这两种通俗意义上极为高尚的情感,其实都是人依赖于“他者”的一种表现,是人性脆弱的一种表现——不论是之于《沉沦》主人公“他”,还是我们所有人。(“他”只是更甚些罢了)

《逍遥游》有云:“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即人不可脱离物质凭借而孤立存在­——即使列子能御风而行,犹不能摆脱对于风与云的依赖。这说的是人对物质的依赖,这固然是人脆弱的表现 然而我认为,人更加深重的是内心的依赖感。心理学认为,“人生来就有爱和归属的需要, 即个体对从属感、爱情、友谊和摆脱孤独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生来就需要一个强大的“他者”来安顿自己的心灵。

所谓“他者”,可人可物。

爱情,是对于另一个个体人的需求和依赖,是渴望拥有另一个人(往往是异性)的支持与扶搀,在物质生活中汲二人之力使生活更加幸福,在精神层面拥有自己理想、观点的坚定支持者和自己情感的聆听者、理解者、共鸣者和深刻同情者,给自己心灵一片能够栖息安顿的乐土。西方的“弑父娶母”,似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爱情,但却是人,特别是男人对于异性的依赖的一种例证。

没有人能否认“本我”对于爱情的需求,但《沉沦》中“他”的爱情却是非比寻常的畸形,他性苦闷、性自慰、偷窥,直至淫乱。其实这恰恰说明了他的脆弱:由“本我”生发出天然的对爱情的渴望、对女人的渴望虽受到的“超我”的规范与阻止,然而他却始终挣脱不了爱情的驱使(即对理想中的“她”的依恋),“本我”与“超我”二者激烈斗争最终导致人格的分裂,也就指向了死亡。可以说,没有对爱情的极度需求与依赖,他就不会沉沦。

而爱国,是“对于自己生长的故土有很深刻的情感,对从小熟知的文化有天然的亲近感,并进而上升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祖国,是另一个他者,一个更为强大宏伟却更抽象的他者。不过,事实上本文与爱国并无多大关系,他在走向死亡的路上高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并非真正的爱国,只是他个人主观的牵扯、拔高。他只是本心中需要一个强大的他者给自己以安全感、承托感,说到底是爱自己罢了,祖国只是给自己的无法解脱和最终的死亡一种借口——倘若果真是祖国害的,那么身在海外的千千万的中国留学生岂不都只剩下死亡的宿命?他的悲剧其实是个性的悲剧,是个别现象。

真正的爱国者,是从当下做起,从自己做起,对国家有担当,对自己的祖国充满关怀,对自己的同胞充满热忱,自奋自强,而非一味归咎于祖国的凋零衰微。

其实从文中来看,他沉醉流连的大自然无疑也是一个他者,想要置身天地洪荒,追寻生命的原始趣味,渴望摆尘寰的喧扰,暂时搁置痛苦,将周身全然置于大自然的保护与理解之下——用以承托他孤独抑郁的心灵。

我们虽也都挣脱不了人性的藩篱,我们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眷顾他者,但是我们决不能对他者产生过分的依赖。我想这也是郁先生无意中给与今天的我们的教益吧。其实他的赤裸裸的对依赖心理的暴露深刻地揭露了今天大多数青年人的心理状况。当今的年轻人多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家庭地位看,多为独生子女,从幼年起就易受到父母、祖父母的关照呵护甚至溺爱,在性格深处植下了眷顾他者、渴望受到保护的种子,这就不难解释社会上“啃老族现象”、“校园里出双入对数见不鲜”等事实了。即使是某些自诩为“足够独立”的人,也多是着眼于自己周身狭小范围并用自己狭小的视野评判出来的罢了。

我们无法改变人性中渴望受到保护、眷恋他者的特质,无法摆脱人类本我的脆弱性,但是我们起码应该自觉的认知自己的欲望与需求,自觉的使自己尽量减少对他者的依赖,尽量独立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9 17: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速度还真是快啊,我第一个来说话了,虽然我不是作者。

昨天你确实在课上说:“有的同学已经注册了水云间。”我在心里叫道,哈哈,“有的同学”的确注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9 18: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我校有很多学生文学功底很好,有感觉。

思考和书写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在思考中沉醉,在书写中迷狂。希望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好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21: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与谎言

                                                    ------- 我读《伤逝》

                                    2007级外语学院阿拉伯语系2     孙荣

我想这是很奇妙的事。泛黄的书页,浓浓的气息,这分明是本过时的杂志。是的,被标记上数字,它永远来自于那个陌生的年代,却意外地带来了我和《伤逝》莫名的缘分。87年的《少年文艺》(自认为那时较现在更有可读性)上,封二便是《伤逝》的木板画。莫名的哀伤,从被风拂乱的发丝间隐隐透出,只叫人马上记住了这个年轻的女子。不知图画是否马上激起了观者心底的怜悯,可是我敢肯定,这样的画面带来的感触,也许也是凭借了故事自身的魅力。于是,我终究没有与这个故事擦肩而过。它成了我大学语文的第一课。

没有哪个人会对这个故事没有自己的想法,来自自身经历的感慨,来自眼睛观察到的场景。于是,“真实”与“谎言”这天生存在的矛盾关系,又自然成为了被争论的主角。矛盾,高中的哲学知识,谨慎地定义了它,对立而又统一。是的,两者对立着,但是又不能分离,必须在统一体里。可正因为距离这样近,当条件到达某点时,两者竟可以相互转化。在故事里,我开始困惑。

从一开始,这个男人就流露出了深情,不管是对他自己付出的感情,还是对已逝的女子。随着他的目光,我这个局外人进入了故事。伴着浓情的开始,是一份坚决带来的震撼;可这也恰恰与最后的另一种坚决相应,带来另一份震撼。

从浓情到结束,真实是什么,谎言又是什么。我想,没有人可以把一份微妙变化的心境描绘得不差丝毫,更何况是两颗心以及它们之间迸发的情感。最初的感情是真实而美好的,是真正存在了的,不是吗?只是,共同生活在吉兆胡同里面的日子,生活的窘迫同样真实存在。并且,生活的压力同样给了两人真实的感受。可是,作者将故事设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个中国。故事里的两个年轻人,又是以冲破世俗的行为作为新生的开始。于是,这份生活的压力,也变得格外扎眼,让人困于其中,无法清醒。真实的感情,也渐渐变得虚无。

夜晚里的回忆,她做饭时的身影,这都是真实的存在。只是,可怜的挣生活的人,他眼里的爱情褪了色。可爱的变成虚伪,充实的变成务实,被爱的女子,却仍不知落在她身上的眼光有了这样的天渊之别。

当生活的艰辛已经使理想完全暗淡了缥缈的光芒,男人决定放弃,放弃这段感情。是的,他已经顾不上爱了,或是这个女子在他看来已是不值得付出爱意。所以,和盘托出,涓生将感情的变化果断地定义做“不爱”。不是谎言,不是吗?在生活的重压下,至少他心里是不觉得再有爱情存在了。可是真实的是,他不需要为这份爱做些什么吗?爱情是真正存在过的。当你接纳她的感情时,你要知道,她是真实的女子。真实的女子,并不是只有爱情情节中的那一面。她会不安,会想依赖,会不知怎样沟通……这些都会影响所谓的爱情。只是,这些真实的存在,难道要在被发现的那天,变成感情结束的“凶手”?

突然想到老师说起的“恩爱”。是的,最初的激情,足可以照亮剩下的日子,如果两个人可以互相扶持,而不是在束手无措时断然“真实”地结束感情。

结尾处我们对“谎言”的探讨,绝不仅是讨论语言的东西,而是,对于那些为所欲为的行为。保持真实确实是沉重的,因为相互的生活里,不允许某个人完全的由自己出发。真正的为所欲为,只会带来追悔,让人“虚空”。而那些真正是对自己有所约束的“谎言”,为了让真实存在的温暖的爱意延续的“谎言”,终究是来自人内心的反省,来自与对自己心灵的真实。

自始至终,真实与谎言,是一对矛盾。是的,它贯穿在故事中,来自作者,深深地震撼了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0 22: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注册发上来呢?然后屋子兄再给精华这不更好么?现在是屋子兄转贴,如果加了精华,呵呵,按照我前一段时间改进以后的系统设置,奖励的积分和威望值就都加到了屋子帐户里了……

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发帖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22: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水兄所言甚是.

唯一的原因是怕孩子们复习考试阶段分心\耽误时间~

以后我会尽量按照白水兄建议去办,那样确实效果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22: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有的同学在2008-1-9 17:43:08的发言:

老师的速度还真是快啊,我第一个来说话了,虽然我不是作者。

昨天你确实在课上说:“有的同学已经注册了水云间。”我在心里叫道,哈哈,“有的同学”的确注册了。

哈哈,"有的同学"一定要开一间"有间客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22: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远风在2008-1-9 18:39:12的发言:

不错不错,我校有很多学生文学功底很好,有感觉。

思考和书写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在思考中沉醉,在书写中迷狂。希望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好文字。

是呀,我觉着我们给本科生上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着同学们"发现":自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 22:50:2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5:13 , Processed in 0.0613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