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33|回复: 8

[教学相关] [原创]中文系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9 14: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十世纪文学(一)的作业,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一篇作品(体裁不限),完成一篇读书笔记,特别强调细读和思考。

吴锦莲读《绣枕》

她突破了传统的情节结构,整篇文章通过“绣枕”,“看枕”两个场景来呈现,极力淡化了情节。两个场景并置,两种完全不同心理并列呈现,令人感受到人物心理落差之大。感觉刚刚还是满怀希望和憧憬,沉浸于绣枕的精美和珍贵之中,却一下子落入了无可奈何的遗憾和惋惜。与其说是“物是人非”,还不如说是“人是物是而情已非”。这种巨大的落差超越了一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让读者顿生悲悯的共鸣。而读者尚有如此感受,那当事人即女主人公的心境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两个场景的空间不变,时间上也给人承前紧接的感觉,以致让人很容易忽视“光阴一晃便是两年”这个对时间跨度的点明。一句话不长,却带过了不长也不短的整整700多个日子。这段时间的内容成了空白,也成了我们停下来思考和发挥足够想象力的地方。这两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小姐的日子是怎么过的?那个绣枕给她带来了多少的影响?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但在后文中,我们不经意间便能找到真正的答案。从小妞的口中我们知道了两年前那个绣枕的遭遇“头一天,放在客厅的椅上当晚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又被拿来当作脚踏垫子用,好好的缎地子满是泥脚印。少爷就叫王二嫂子捡了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妞儿却不知道这个“破烂枕”是她一直想看而看不到的,而此时却被她无意中拥有。更有讽刺意义的是大小姐直到这时才知道这个真相,是和我们这些所谓的局外人一起知道的。或许这样安排更能激起我们更多的悲情和对女主人公的怜惜之情。

两年的空白叙述似乎也暗示着大小姐两年的空白生活。只有张妈一人作伴的闺中生活,偶尔有像小妞这样和自己不同阶层不同生活命运的人闯入也不能影响什么,甚至她的闺中女伴也不能懂她,或是嫉妒或只是取笑,除此别无其他。她的家人一个是从小姐口中转述而知的父亲,“他说明儿早上十二点之前,必得送去才好,不能不赶了。”连张妈都知道说小姐歇会儿,凉快凉快吧。而自己的父亲非但没有任何关心的话语却成了她不能停下的一个原因。不禁让人不得不怀疑父女之间的感情的价值和存在性。绣枕是她牵上好人家的工具,恐怕她更是她所谓的父亲提高门望的又一个工具吧。她的母亲,一个连提都没提到的角色,在女儿的大事中没有起任何作用或者即使说起了微乎其微,可以被忽视的作用。母亲本身也没有身份和地位,父亲是起绝对主导地位的。

      曾有人这样评价她:凌叔华是五四时期走上文坛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写女性,写儿童,以深婉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像英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一样,具有水晶似的清莹成为别具一格的心理写实小说;同时凌叔华又是画家,她以画入文,为小说增添了自然美的艺术魅力。

     的确,没有惊心动魄的事物,没有犀利深刻的解析,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但那和缓平静的叙事总是那么意味深长,引人深思。比如文章所写“大小姐嘴边轻轻的显露一弧笑涡,但刹那便止,”面对夸奖,大小姐显得端庄矜持,旧时的封建礼教泯灭她的诸多天性,使她渐渐成为一个言行举止,乃至性情都符合当时条条框框且精于刺绣、有修养而为封建礼教所残害的少女。又如最后“小妞见她默默不言直着眼,只管看那枕顶片儿。便说道:大小姐也喜欢她不是,这样的针线活真爱死人呢。明儿也照样绣一对儿不好吗?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问的是什么,只能摇了摇头算答复了。”如果我们删了“大小姐什么也没有听见。”按逻辑推理,内容连续上看也都顺理成章。每个人在那种情景之中,要不就是暴发性的发泄,反抗,要不就是温顺的摇头来搪塞这一切呈现在自己眼前的事实。在此更突出了此时的心不在焉。

       前后两个场景的描写有异有同。通过两个场景中人物的外在言行来刻画人物两个场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了人物的不幸。第一场看绣枕中通过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极其闷热的恶劣天气,平常的生活描述,“小哈巴狗只有喘气的份儿,苍蝇热昏昏的满玻璃打转。张妈脸上的汗渍总也擦不干,寥寥几字,道出了酷暑难当。院子里盆栽的石榴吐着火红的花,直映着日光,”石榴花应是在夏季开的最盛,而那种火红的颜色更是让人觉得炎热难耐。反正是身边这些狗,苍蝇,张妈的表现反衬出了大小姐此时的投入,“胳肢窝湿了一大片。”也没有意识到,更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做丝毫的休息。一幅百无聊赖的场景中有一个如此专心做事的人,这应该不仅仅是父亲下的十二点前做完的命令所能起的作用,大小姐自己心中又何尝不是渴望着这份爱情和圆满归宿的到来呢?夏日炎炎,但她的热情和兴致正如石榴花那样红火,充满希望。这是一个未果的开端。

      有趣的是两个场景一个发生在夏日,一个在夏夜,为什么这样安排?我的理解是热的天气一方面烘托她做事的投入,一方面也显出了前途的光明,心中充满希望。炎热中人们的心里起码还是温暖的。而转到夏夜,苍凉的气氛让人一下子感受到巨大的温变,而发生在这个夏夜的事让这个女孩的心更加冰凉,或者已达到了麻木的程度。

两年的时间,小姐的生活没有丝毫改变,小妞儿最大的变化也只是能帮妈妈做替工了,这是否预示着她继续着新一代的奴隶生活?一对绣枕就能占据了她们两年的话题,唯一的话题,新文学,新思想运动到底影响了多少人?掀起了多深的浪潮?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14: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文君读《蛇》

      初读此诗时,产生了许多迷惑,这首诗明显是描写抒情主人翁对一个少女的爱慕的,却写得游离而迷惶,朦胧而飘渺,让人感到一种惊心的美。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地运用了“蛇”这一意象,将寂寞和情感大胆地依附在了一种冰冷而可怕的动物身上,蛇本是恶的化身,却被作者用来表示高尚,纯洁,美好的爱情,我把它看作是一个现代主义的诗人对传统的一种超越。
       蛇和寂寞还是有相通之处的,都是在黑暗中滋生,潮湿的,游离的,让人心生畏惧,或者至少可以说是不安的。诗人的寂寞,是相思的寂寞,大概是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诸如此类的悲哀。永远可望而不可及,永远可想而不可依,永远可寄而不可系,永远可思而不可忆。
     “他是我忠诚的伴侣,心中害着热烈的乡思。”以蛇对草原的“乡思”表达作者对少女的“相思”,我私下里觉得这一处用的很是巧妙。以草原的意象描摹少女茂密浓郁甚至带着香气的秀发,是很让人着迷的写法,“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夕梦见之。”草与思念,也常常是紧紧相连的。思念的密度如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不知作者创作时有没有受此启发。
    “月影”在古代文献中一般用来表示非常美好的意象,“云破月来花弄影”“皓月挂天幕,寒光照凄迷”,在诗中被作者用来比喻蛇悄无声息的爬行的状态,给感官上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飘忽绚丽,委婉巧妙到让人不可思议。
     诗至此,弥漫的都是黑暗与神秘的气氛,如未知的长夜漫漫,整个却在最后一句倏然亮了起来,“它把你的梦境衔了出来,像一只绯红的花儿。”红与黑两种颜色织就了作者热烈而深沉的爱,“花”的意象色彩浓丽,“寂寞飞花轻似梦”,以有形的花比喻无形的梦,花的飘忽不定,梦的渺茫难寻,人的爽然若失,就统一于此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9 14:14:0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14: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杨读《蛇》

       资料显示,冯至写这首诗的起因是看到比亚兹莱的一副插画,画上是一只盘坐在地上的蛇,蛇嘴里叼着一朵红色的花。也就是蛇的正面。可我在这首诗中看到的却是一只蛇袅袅婷婷的背影。蛇只盘了一圈,看起来像个倒着的“丁”字,上身软软地懒散地立着。背景是浓浓的墨绿,这纤细的蛇周身散出柔柔的朦胧的乳黄色晕,蛇的头侧偏,嘴里含着朵鲜红的未绽的花苞。当然花苞一说与作者有些出入,但我认为这样更好些,寂寞是无形的,看不见抓不着,却能让你心中产生紫黑色蔓藤,一点一点地缠紧你,肆意地享受你的窒息。 有点跑题,花是“你”的梦境。撇过它,接着往下说。这样的蛇的形象,诗人才有可能希望“你”梦到是不会惊悚:我的寂寞如这条柔软的蛇,懒懒地慢慢地折磨着我,我知道这就是我的寂寞,却也懒懒地任由它折磨,因为我被它折磨地已经好久了,已然变成我忠实的朋友,寸步不离我的左右。花儿乐队有首名为《寂寞啊寂寞》的歌曲,有几句词这样:“寂寞啊寂寞,拉着你的手,像左手拉右手。我本将心寄明月,奈何他照渠沟。”撇去风格与花儿完全不相符的后两句,前两句是很好的。拉着寂寞,没有不安、没有愕然,只是平平常常地,就像左手拉着右手,足见我有多么习惯寂寞的味道。它“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在想“你头上的,茂密的乌丝”。蛇的相思?当然这是作者的相思,当然也许有含蓄委婉的意图。我觉得这摆明旨在想念一位女士(当然几乎所有的赏析都这么写),不仅如此,还是一位关系较为密切的女性。试想这样一幅画面,情侣拥抱着,女生的头歪在男生的肩膀上,男生能清楚看到的就只有该女生的头发了。不然为什么思念头发?虽然可能与该女生优良发质有关,但我觉得是一想到头发,就想到把这个女生拥在怀里的感觉。(真酸!)这就能理解委婉含蓄的原因了,如此强烈地思念一个明显倾心于自己的(确切地说被自己征服的)女生,说出来多少有些丢脸吧。我难以抑制地思念你,我的老朋友带我去你的梦里看看你,我叮嘱它轻轻地轻轻地,不要惊扰到你香甜的睡眠。蛇轻轻地含住了你的梦境,缓缓地滑过来在我面前坐定,我看到了我送你的花!花瓣还在轻轻地颤动,露水也闪着光泽,我要淹没在这甜蜜里,你梦到的是我送你的花。满脸幸福的微笑我忘记了跟前的蛇,它转动那柔软的身躯,背向着我,花渐渐闭合了,那刚才还清晰热烈的景象一下子凋谢了。哦,是啊,我也只是在我的梦中,这寂寞提醒我,原来我只是一个寂寞的人。


 [L1]好。说得极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9 17: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的,太文学的。

写的真好,这才是对文学的体悟,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中文系的思考和文字。

我想,通过论坛,让很多同学的才华得以展现,也让我们认识到了更多的有文学感觉和思考深度的同学。再次感谢白水和所有为论坛付出很多心血的版主,感谢积极参与支持的老师同学和校外朋友们!

望大家继续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0 2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可是,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注册发上来呢?然后不为版主再给加精华不是更好么?现在是转贴,如果加了精华,呵呵,按照我前一段时间改进以后的系统设置,奖励的积分和威望值就都加到了转帖者帐户里了……

据我所知,不为推荐的这几篇作业的学生作者,就有来过这里的,所以,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发帖吧,这样,别人的回帖学生也可以看见,还可以展开讨论,一举多得的事,何必定要老师辛苦代为转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0 22:09:1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 00: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真好!说实话,自己对《蛇》这首诗本没有什么感受,但看了同学们写的,很受启发。我觉得我对现代诗歌天生木讷,很难有感觉,喜欢的也只新月一派而已。现在对现代诗基本排斥。有点儿苦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22: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8-1-10 22:04:14的发言:
写的不错。可是,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注册发上来呢?然后不为版主再给加精华不是更好么?现在是转贴,如果加了精华,呵呵,按照我前一段时间改进以后的系统设置,奖励的积分和威望值就都加到了转帖者帐户里了……

谢谢白水!

一方面是对论坛的一些功能和设置还不太熟悉。另一方面,是觉得在自己手上先过一遍,比较放心。可见形式上更新了,老的思维习惯还没改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 23: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不为在2008-1-11 22:53:06的发言:

谢谢白水!

一方面是对论坛的一些功能和设置还不太熟悉。另一方面,是觉得在自己手上先过一遍,比较放心。可见形式上更新了,老的思维习惯还没改过来。


呵呵,你做事之细致,我向来十分佩服,你这里所说的求放心,也是细致习惯使然。建了这个论坛后,我发现在怎样布置作业这一点上,就可以向各位学到不少东西。再有,从看过的一些作业来看,发现中文系的学生文字底子其实还颇有不少相当不错的,还真可以好好地培养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23: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受到启发,大学里很多时候,学生的作业课堂上的奇思妙想,老师偶尔不经意的说辞和作业点评的妙语,对于文学研究,这些细小而有温度人情的东西,是很宝贵的财富。三联书店编写了一套课堂实录的书籍,很有意思。如果,大学期间自己记下当时有意思的多好,如果以后有心人去做这些事情多温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4-19 15:09 , Processed in 0.0481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