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本《三国》:英雄和道德的博弈 英雄,为天下事者也。道德,序人伦之理也。为天下事者,必做常人不敢、不愿做之事。其常游离于道德内外,不经意间以道德之名成英雄之事。三国历史,可当如是观。 试看曹操,其人常被人视之为奸雄。奸雄者,不仅是奸,更是雄,其可视作逆道德而上的英雄。擒杀吕布之后,曹操心中步步欲害玄德,而外面却处处保护玄德。煮酒论英雄,言“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乃图备之论。惜后来刘备机敏脱险,然其若软禁刘备,岂不是可得仁爱之名又少却一强敌手?其于关公,处处展现大度爱才之心。奈何关公不受财色爵禄之惑。其不得已送公归主,却迟迟不发一纸文凭,欲杀关公于路途之心昭然若是。此皆为曹操于道德之内成英雄之事。若只停于此,则曹操只是雄,不是奸。其过人之处就在其敢心口如一地说出自己的奸,敢言“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此胜过天下之假道学千万倍。故人言其为“真小人”,若为有英雄气概的“真小人”,诚也。 曹操爱笑,刘备爱苦。曹操笑多而苦少,皆似奸伪。且看其哭典韦,哭郭嘉,哭得心痛无比,然其意欲却不在此,只欲羞辱众将领、谋士,让众人自责而更加为其效忠。其笑又以赤壁败走时尤显。前前后后三次大笑,虽无挽回面子之虞,亦有鼓舞士气之用。刘备哭多而笑少,尤以哭甚伪。三顾茅庐时哭得孔明出山;携民渡江时亦哭得妙,哭得民心,又哭得诸部将效忠,再树仁主形象;过刘表墓时又哭,寄其可借刘表得荆州而不忍之情,又得民心。后来借荆州,又在鲁肃面前恸哭。然其每次哭啼,皆含深意,非平常人之泪。 刘备因常哭而被人视为仁主,似乎还有懦弱之嫌。其实刘备乃一大英雄,否则骄傲如关羽,莽撞如张飞怎肯服他。其远不是仁义道德的化身,也远非至善至纯,却常游离于道德内外,此术胜于曹操。其表面一副好心肠更是为了在天下人中博得贤名。曹操敢露真心,故为“真小人”,刘备不敢露,故为“伪君子”。三让徐州,让得有讲究,辞得也有讲究。第一让是陶谦爱才,更是为检验刘备。不然刘备言“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吞并之心耶”,陶答曰“辞老夫之实情也。”后辞刘表之荆州,非独不忍心,更是当时人心未孚,恐得而复失。至取西川,亦非不忍心,更是为让刘璋心服。此乃其比庞统老练处。而至汉中王再至昭烈帝,亦推辞再三,其间真深有讲究。恐怕曹操于“一将之智”为胜,然“万乘之才”刘胜于曹。 混世之际,欲成大事恐必不是真道德者可为。祢衡所骂,难道只有其一人知晓?玩弄正统之牌,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刘备亦以“皇叔”之名穿梭于各路诸侯间。亲疏不分,曹操不因杀曹昂而拒张绣,刘备肯为勇赵云而摔阿斗,此岂是怜爱幼子之袁绍可为?这自不待言,然忠义如关公亦肯有助吕布之举。刘备之道义,只在刘、关、张三人身上,他们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君臣,故刘备可为关、张二人被杀而大举伐吴。然其道德亦只限于无知的恩恩仇仇上。恐一部《三国》真正仁义道德之人惟诸葛孔明之人耳。因受三顾之恩而空劳心血,虽亦有施展才华之欲,然其极尽人臣之责,甚矣! 兵以诈立,天经地义。处高位者若不以诈立,则其位难保。故曹操好诈,刘备亦擅权变。然其建立之功业,曰伟大,曰道德,曰仁义,亦如是耳。没有无利益的正义,三国历史亦可当如是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2 19:45:3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