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9|回复: 2

[原创文字] “双一流”的大国雄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0 22: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双一流”的大国雄心
——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眼中的“双一流”

(编者按:本文是应FT中文网的征稿要求所撰,经其主编审核,认为行文依然过于官方,距离刊物期待尚有距离,因而未能发表。今日,白水老师关心笔者近况,担心久累案牍,荒废写作能力,笔者亦请白水老师和各位水云间朋友放心,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观察、记录和思考的习惯将会一直保持下去。文章已有删改。)

       占据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正注视着教育领域掀起的一轮又一轮变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新高考改革、全国教育大会……一系列举措、会议和讲话的背后,昭示着大国崛起的雄心壮志,尤其是“双一流”建设,关乎家国命运,可谓万众瞩目。

“双一流”溯源
      199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上海交通大学知名校友江泽民为母校建校一百周年题词: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其后,“四朵金花”(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共享了这一荣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非国人一时心血来潮,亦或一纸公文强制命令,而是一个民族深藏多年的夙愿。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毅然做出恢复高等教育、建设重点大学的决定。但随着历次政治运动及至“文革”十年动乱,新中国高等教育的进程几乎完全被打断。一俟邓公复出,恢复高考、提出“改革开放”,中国的高等教育才真正步入正轨。
      据统计,1978 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仅为856322人,毕业生人数为164581人,招生人数为401521人。截止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共招生748.61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2695.84 万人,毕业生704.18 万人;另外,研究生招生66.71 万人,其中,博士生招生7.73万人,硕士生招生58.98万人;在校研究生达到198.11万人,其中在校博士生34.2万人,在校硕士生163.90万人;毕业研究生56.39 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 5.5 万人,毕业硕士生50.89万人。如果再加上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 3699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2.7%。历经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整体上已经达到了世界中等偏上水平,从高等教育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即将迈入普及化、普惠化的时代,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第一大国。(以上数据摘自别敦荣《论“双一流”建设》)
       目前,大陆高校科研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但科研产出、论文质量只能敬陪后座,在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等代表的世界科技领域最高成就,华人面孔屈指可数,远落后于近邻日本。由本土培养起的诺奖科学奖,严格来讲仅有屠呦呦一人。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一个由大向强的历史转折点。下一步,何去何从?

风起青萍之末
       2015年8月18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亲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现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并于同年11月由国务院印发。方案明确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2016年,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重点特色学科项目”的意见》、《关于继续实施“优秀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在教育主管部门不表态、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有些院校持观望态度,有些院校则解放思想、大胆地采取改革措施。应该说,大学发展与学科建设决不能停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1] 。
      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亦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小985)[2]、“2011协同创新计划”等重点建设之后又一国家战略,2017年也成为“双一流”建设元年。
      笔者本人于当年3月进入所在单位的“双一流”建设工作组,与相关学院、职能部处的同事们合作。当时国内各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双一流”谁能进入、建设什么、怎么建设、预期成效是什么,没有清晰认识,众说纷纭,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逐步寻找共识、统一思想。至今犹记,《实施办法》里有这么一句话“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笔者接到对应任务,负责追踪、搜集本校在各类第三方评估上的排名、评价,阅读有关大学/学科评估及评估指标体系的文献,撰写相应的内部决策报告,供上级咨询、参考。所在单位于当年5月接主管部门通知,初步确定为“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后得知为保证政策连续性,所有985高校直接转为“一流大学”拟建设高校,所有211高校直接转为“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参考给定格式撰写本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须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和专家评审会通过,于7月10日前提交教育部。大家在暑假加班加点、忙得热火朝天。提交之后,还没歇上几天,8月8日又接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修改完善“双一流”拟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的通知》,于是乎召集人手,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和“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审议意见,马不停蹄、逐字逐句地抓紧完善,8月15日再次报送教育部。
       据笔者统计,本单位建设方案编制正式会议(党政一把手参与)共召开7次,涉及学院、职能部处共23个(约占全校二级单位总数的50%),动员学科专家、学术骨干60余人次(含全校所有高层次人才),建设方案共修改34稿、形成相关文字材料约110万字。写作过程,劳力劳心,一个汉字、一个标点的推敲,如何更好地表达学校的建设决心?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目标?如何平衡近期目标与远期愿景?如何协调入选学科与未入选学科的关系?数次深夜加班,同事们只能挤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第二天一早起来又投入到工作中。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确认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本校亦顺利入选首批建设名单。

如何遴选“双一流”高校?
       有心人可以发现,这次遴选“双一流”的建设名单,基本遵循如下三条原则:
       第一、照顾政策连续性,原985/211高校直接转为“双一流”高校。笔者曾列席专家评审会,有副部级专家直言,国家对985/211砸进去这么多钱,不能浪费,对这些高校要继续支持。
       第二、统筹考虑国家战略、行业与区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突出学科建设“中国特色”。这条原则在边疆地区(贵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等),人口大省(河南,入选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特色学科(六所中医药大学,央美中戏,音乐艺术)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综合考虑有关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首先是参考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的结果,各一级学科进入前5%的直接入选,故上海财经大学的统计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法学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序列,而非这两所财经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应用经济学,这也是外人不理解的地方。其次是参考世界三大评估,比如QS、THE、USNews,诸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他们的一流学科并未严格参照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学科目录,而是自设了一批学科,其学科名称源自对QS专业的英文直译,像“会计与金融”、“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 “现代语言(学)”等等。
       熟悉中国国情的朋友都知道,原则归原则,实际情况总是纷繁复杂。呼声很高的西南政法大学、百年名校山西大学、自嘲“四非高校”的北京语言大学,均没能入选;上海财经大学因为第三轮学科评估统计学大造声势,没想到入选的不是老牌学科经济学,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另辟蹊径”参考ESI评估及其学科划分体系,在建设方案里自设了“经济学与商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也是把法学和经济学“混编”,自设“法与经济学”,两家都打了一记擦边球,没有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来。同时,由于这次名单主要是部属高校入选,地方高校意见较大,为了平衡各方势力、照顾地方情绪,教育部及其他国家部委,与地方政府先后打起了这样几套“组合拳”:
        第一、不搞终身制,动态调整。《总体方案》里已经强调,(原有的重点建设)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建设成效好的“双一流”高校才能继续待在名单里,成效不好的就要被调整出去,据悉将有五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一的院校、学科会进行调整,尤其是一流大学里的B类高校,是“重点关注”对象,稍不留神可能就跌下神坛,同时给实力较强的地方高校一个踮起脚够得着的目标,鼓励他们力争上游。
        第二、继续推动“省部共建”/“部省合建”。长期以来,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西、贵州、广西、海南、云南、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中西部13个省份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早在2001年,“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即宣布启动,既有的数据显示,在对口志愿计划实施第8年,宁夏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等5所受援高校同批入选“211工程”,各受援高校最能代表学科建设水平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04年,教育部决定与这些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自共建一所地方所属大学,这是省部共建政策的由来。2012年,最早列入省部共建的郑州大学、贵州大学以及山西大学、河北大学、南昌大学、云南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内蒙古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14所大学进入了“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2013年“一省一校”的14所大学自愿组成联盟,并在2016年更名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Z14)。2017年“双一流”建设启动后,教育部及其他部委继续追加经费,与地方政府签署共建协议,扶持共建高校,同时严禁东部高校从中西部(现在也包括东北)“挖人”。2018年教育部召开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座谈会,“部省合建”工作正式启动。中西部14所高校由现有的“省部共建”升级为“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后,将获得更多中央投入的专项经费,在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与直属高校同等对待。
      第三、地方政府启动自己的“双一流”,鼓励和支持本地高校发展。2017年起各地方政府渐次启动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例如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将“双一流”建设与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的需求准确对接,将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作为重要方向,计划到2030年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两所省属高校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从而振兴老工业基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海南则结合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突出区位及生态优势,重点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国际旅游、热带海洋、热带医药、岛屿生态等学科领域,计划到本世纪中叶,海南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同时其2-3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10-15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而像广东、江苏和上海等经济强省,地方财政较为充裕,光看他们的预算就足以让大家眼馋:仅广东一省就豪掷50亿元,相当于宁夏的50倍。今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启动北京市“双一流”建设,举措更加丰富具体,包括把在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统称为“北京高校”,共同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组织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的学科结对共建,带动市属高校加快发展;开展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申报,支持一批优势学科、提升一批特色学科、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繁荣一批人文社会学科,等等。
      根据有关方面的消息,由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牵头组织人员,研究如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胜劣汰。事实上,一所高校如果被调整出“双一流”建设名单,可以预见这种淘汰对这所高校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对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带来相当大的震动,即便未来这所学校能够“王者归来”,这种惨痛的经历将给学校师生、校友造成多大的伤害。如何确保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是良性的?将是考验执政者的一道难题。

“双一流”进行时
       2017年10月18日,单位组织大家集体收看十九大现场直播。当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时,科研学科校友党支部(现变更为科研规划党支部)的全体成员,一致欢呼雀跃。
       2017年12月接教育部财务司通知,要求各“双一流”高校在4天之内报送2018年“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项目”(即国家“双一流”预算)。本校按照文件要求,全力落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类建设任务的预算申报工作,在极短时间完成《预算申报文本》、《项目支出明细》和《支出绩效目标》等申报材料的填写,并通过电话沟通、微信群交流等形式进行了研讨、论证。笔者所在部门利用周末时间全员加班,对申报材料进行逐一梳理审核,高质量完成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形成统一文本上报教育部财务司入库,一次性顺利通过集中评审。据了解,当年评审采取行政审批式,各高校在原预算基础上都做了审减,后要求各高校根据新额度重新上报了一次[3]。
       2017年还有件大事也对“双一流”推波助澜,那就是第四轮学科评估。当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共有513家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体系在前三轮的基础上进行诸多创新;评估数据以“公共数据和单位填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研究文献如汗牛充栋,笔者不再赘述,只想简单谈两点:第一,如何评定一个学科是否成为“世界一流”,如果是在学科评估的范畴下,那么只有A+学科能够算得上,这实际上就为非“双一流”高校进入“双一流”名单埋下了伏笔,例如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南京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均是A+学科。他们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的成绩将为自身建设“双一流”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国内的第三方评估有待发展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虽标榜自己“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但该中心挂靠教育部,中心主任往往平调至研究生司,能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吗?目前国内做得好的第三方评估有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软科”)的大学/学科排名(AWRU排名)、中国校友会网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大学评价》(武书连)等。国际第三方评估的种类更多,比较权威的是教育咨询公司夸夸雷利•西蒙兹(Quacquarelli Symonds,简称QS)排名、英国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简称THE)排名、美国的《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简称USNews)排名,以及爱思唯尔集团、汤森路透公司提供的数据库排名,国际第三方评估主要来自不同的学术机构、媒体、商业公司等,它们试图以相对客观的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进行大学排名,从而展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主要特征,从而扮演了第三方评估的角色。另有欧洲大学协会的院校评估(Institutional Evaluation Programme,简称IEP)、英国《金融时报》的专业排名(Financial Times,简称FT)、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世界大学排名(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WRWU)、荷兰莱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世界大学排名(CWTS Leiden Ranking)、沙特阿拉伯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简称CWUR)、加拿大麦克林大学排名(Maclean's Ranking)、全球高校网 (4Internationl Colleges & Universities)与韦伯麦特里克斯网(Webometrics)的世界大学排名等,影响力较小。
      主流观点认为,如果一所国内院校能在权威的国际第三方评估崭露头角,进入全球前100乃至前10的行列,这就是世界一流了。实际上,中国高校正陷入对国际评估、大学排名的疯狂崇拜中,北大原校长林建华就曾开玩笑,问什么样的大学排名是最好的?答曰把自己学校排在前面的。另外,国际评估是在西方价值观引导下的产物,也存在着各种缺陷,比如USNews排名被爆出参评的美国高校提供虚假数据,大学排名缺乏审核和纠错机制;THE排名只接受申报不进行公开数据采集,因而信息公开做得好但不主动申报、不刻意参与院校排名的高校就处于不利地位;部分排名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权重不合理,不能客观反映区域国别差异,等等[4]。
      2018年1月4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下发了《关于征求加快“双一流”建设意见建议的函》,要求有关高校提交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思路举措、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考虑等材料,并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快“双一流”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如何进行建设绩效评价等提出意见建议,重点提出建设中亟需解决的政策性、体制机制性问题和对策建议。主管校领导又带着相关部门草拟了复函,往返修改多次。
      2018年1月31日,除四所涉军涉密高校(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不公开建设方案外,其余133所建设单位按照要求公开本单位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亦开辟专栏集中展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各高校的建设举措各有千秋,但终极目标出奇的一致:2050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表示能提前2年建成)
      亲历“双一流”开局之年,笔者和同事们身心俱疲,很多同事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住院的都不在少数,有家室的一度连老人孩子都顾不上。有学者这样评价“双一流”,是中国高等教育高端冲刺的“集结号”,诚不我欺。既是冲刺,事务繁杂、压力山大亦成常态,高校内部原有的体制机制痼疾也被激化,忙的忙死闲的闲死,干多干少一个样,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自然是怨声载道、矛盾丛生,可以想象的是,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改革也会逐步落地[5],高校内部吃“大锅饭”与贫富差距过大的局面会被打破。笔者寒假回家过年,去了当地最好的眼科医院复查视力,医生大吃一惊:“你都快三十的人了,视力都稳定这么多年,为什么今年下降这么多?可得多加注意。”这位白衣天使负责任地在病历上“刷刷”写下只有太平间里的人和鬼能看懂的药名,让笔者去药房拿药去。
      2018年上半年,各个高校紧锣密鼓地按照计划开展建设,根据相关研究,近90%的“双一流”高校预算有增长,人才争夺战愈发白热化但两级分化严重,科研产出一片向好,国内高校在各类第三方评估中均取得不俗的成绩。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有三项基础工作要抓好: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随后,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央有关部门教育司(局)、各省教育行政部门、新疆兵团教育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负责同志,教育部有关司局、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负责同志,高校管理人员、教师代表等共5.2万人参加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川会议也为之前“双一流”建设是人才培养为主还是科学研究为主的争论画下了句号。

“双一流”路在何方?

        18年已到尾声,目前教育部及其他部委正在调研,可能对所属“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成效进行年度检查和验收[6]。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当前高校落实“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具体指导,进一步明确建设高校的责任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地位,引导高校深化认识,转变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确保实现建设方案的目标任务。大家又掀起了新一轮学习政策文件的热潮。

注释:
[1]对外经贸大学学科办择机启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高水平学科、特色学科、人文基础学科平台建设方案》,在校内扶持了一批研究型与智库型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其中,国际贸易学与金融学共同归属的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入选“双一流”。
[2]在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编制过程中,笔者得知,由学科办牵头组织的对外经贸大学小“985”申报,教育部本来已经批准,须最后经刘延东副总理签字生效。哪知刘副总理出国半个月,秘书就没有把文件递上去,导致我校最后未能通过小“985”申请。
[3]2018年批复预算为4500万,2019年预算本来一上的时候批复6750万,二上的时候只给批复4600万。可惜了笔者和同事们一暑假的加班,我校的一上预算申报文本经教育部组织的第三方会计审核,获评“良”,预算全额拨付,是最高等级和各高校申请里的最好成绩之一。
[4]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教授对大学排行榜进行研究,指出其导向不可取、学校不可比、标准不一致、指标不匹配、数据不可靠、方法不科学和明显的文化偏见等7个明显缺陷。但笔者认为应客观看待大学排行/排名,通过大学排名尤其是国际化排名,也发现国内高校在国际化以及对外宣传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指导大学发展、学科建设是有帮助的。
[5]事业考核、绩效考核,源自于《总体方案》里的“以绩效为杠杆”,目前各高校都在对其内部的二级单位进行事业/绩效考核,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但仍然存在很大争议。根据笔者接触的中央文件,上级对推动绩效改革的决心非常大。
[6]目前教育部对“双一流”高校进行中期检查的方式是由各高校编写“双一流”年度进展报告,并将精编版进行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并由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2)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3)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4)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
(5)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
(6)黄宝印等: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
(7)黄宝印:以高水平学科评估促进高水平学科建设
(8)曾天山:完善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9)洪大用: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
(10)刘念才:通向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11)眭依凡,李芳莹:“学科”还是“领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概念的理性解读
(12)史静寰:“形”与“神”:兼谈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13)陈燕等:“双一流”建设的地方行动:基于政策的文本分析
(14) 邓聿文:“双一流”工程将会有什么样的历史命运?
(15)仇鸿伟,唐灿:与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的对标——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实证研究
(16)软科、青塔、里瑟琦智库等院校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公众号


发表于 2018-12-21 18: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标题就猜对了帖主,这是骑兵同学的最新报告吧,应该是今天完成的?谢谢分享双一流最新动态!“欢呼雀跃”那个细节非常生动。保护好视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22: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兰晓芙 发表于 2018-12-21 18:20
只看标题就猜对了帖主,这是骑兵同学的最新报告吧,应该是今天完成的?谢谢分享双一流最新动态!“欢呼雀跃 ...

谢谢木兰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3-29 03:09 , Processed in 0.0432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