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身边尽是些留学生汉语教材和中国文化的光碟,语言学资料不好找。我给你提供一些线索,供你进一步思考。 (1)正如你所说,模糊语言学的基础是模糊集合论。没有模糊集合论,也就不会有模糊语言学。所以国内外学者在模糊语言学研究上的基本方法都是以札德的模糊集合论为基础对语言的模糊性展开定量和定性的研究。一般说来,我国学者的模糊语言学研究倾向于定性的研究,西方学者则倾向于定量研究(数理逻辑运算和实验统计测定)。 (2) 模糊集合论适用于语言模糊性研究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语言范畴实际上就是某一个论域中的模糊集合。范畴的核心部分是范畴中所有成员共有的典型属性(相当于集合的定义)是明确的;但是范畴的边缘(相当于集合的外延,即组成该集合的所有元素)却是模糊的,不能明确地加以确定的。传统集合论的基础是二值逻辑。在二值逻辑中,一个命题,即一个表达明确意义的陈述句,其真值要么是真(记作“1”),
要么是假(记作“0”)。根据这种二值逻辑的集合论,
一个概念范畴的内涵和外延都必须是明确的。 例如“老李是个教授”这个命题,只允许取值“1”或“0”,即老李或者是个教授或者不是个教授,二者必居其一。可是,要是我们将这个句子中的“教授”改成“好人”、“老年人”的话,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好人”是个模糊概念,其内涵(即基本涵义)十分清楚,每一个人都很容易判定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但这个概念的外延却是不明确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一个人要好到什么程度才算得上是一个好人。到什么岁数算作“老年”,也是模糊的。 对这样的命题,就不能简单地用“1”或“0”去描述其真值。札德看出了二值逻辑的缺陷,提出以“隶属度”(注:
关于“隶属度”( degree of membership)的概念及其在语言分析中的应用,详见M.Smithson, 1987. Fuzzy Set Analysis for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New York:Springer-Verlag.Chapter 1,pp.9—12.)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对于像“好人”、“坏人”这样的模糊概念的集合,规定其成员对该集合的隶属程度,可以取闭区间[0,1]内的任何实数值,即可以在[0,1]的区间内连续取值,这样,模糊集合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隶属度与之相对应。这个隶属度就构成了这个模糊集关于它的元素的隶属函数(membership function)(注:Ibid, pp. 19—23.)。隶属函数可用以描述各种模糊集合,这使得模糊集合论在研究各种模糊事物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