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40|回复: 8

[原创文字] 经验世界的意义结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3 19: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本文重点阐述经验世界里的生命意义的结构。为此,文章先区分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两个世界,进而引出意义的层次结构,区分终极意义与现世意义,最后以加缪的西绪福斯和孔子的人生实践,阐明经验世界里证成生命意义的层次递进过程。


  关键词:人;生命;意义;经验世界;超验世界;存在主义;儒家


  1.为何追问生命的意义?


  意义问题非常古老,本文将不加区分的地使用生命意义、人生意义、存在意义等词汇来对意义问题做一不完全的梳理。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唯一可以追问自身存在的动物。人的这一特征决定了追问生命意义的可能性。鉴于此,本文所讨论的生命意义,仅限于人的生命意义,或者简称为人生意义。从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则可以看到这种追问的必要性。人可以“退后一步”去观察他与这个世界的种种关联,这种有别于其他生物的对意识的意识,或者说理性的反思能力,决定了对人来说,对于意义的追问是不可豁免的。后文将试图说明,这种不可豁免的审问,对每一个被抛到经验世界的人来说,并非诅咒,而是祝福。


  一般的,对于生命的意义,人们会有三种态度:一是认为生命有意义,进而去追寻人生的意义所在;二是认为生命没有意义;三是认为问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第二种态度,虽然否认了人生具有意义,但仍可视为对人生意义这个问题的回答。意即,它否定了人生的意义,却没有否定人生意义这个问题。从进化的角度,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天然携带着意义而来,可以说,任何生物的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然而追问人生的意义,本身就在追问一种价值选择,而不是一个生物进化论的事实。而如果你是一位不相信进化论的神创论者,与神合一理应成为你的人生意义。如果你是一位非神创论的修行者,你其实也不该否认生命的意义,因为生命毕竟是你走向超验世界的必经之路。如果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反而是自相矛盾的,正如印度教认为解脱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这决定了首先你得成为一滴水。


  第三种态度认为人可以回避意义问题。诚然,理论上即使不考虑意义问题,也不影响人作为生物走完他生老病死的一生。然而果如此,人就与其他生物无异,这么说当然不是出自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而是人与其他生物的确存在不同。更重要的是,要真的放弃意义问题,其实并不那么容易。这相当于要将“思”背后的那个“我”空掉,心理学所说的“白熊效应”告诉我们,有些问题之所以避无可避,恰好因为你总是想去避开它。或许一些修行者的障碍也在于此。此外,要保持放弃理性反思的态度度过几十年的人生之旅,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只有感觉,只有体验,只有肉搏,只有动物性的活在当下,是绝无可能的。


  综上,人生的意义是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你可以不像苏格拉底那样非要先经“省察”,也可以不像海德格尔那样非要去“追问”如何tobe,但既然存在,生命的意义问题便避无可避。


  2.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


  在追问生命意义之前,有必要区分一下两个世界。我这里的经验世界,指的就是现象世界,虽然是现象,但它是真实的。康德虽然认为还存在上帝、灵魂、自由这样的物自体,但他也认为我们可感的现象世界是真实的。怀疑论者对此素有疑义。比如笛卡尔的“精灵”,诺齐克的“缸中之脑”,电影《骇客帝国》,庄子也提出过到底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的问题,很多思想家都对现象世界的真实性提出过质疑,我们如何知道自己不是在某个他者的梦中呢?或者我们如何知道自己不是一块被泡在特殊溶液里的芯片呢?对此,我觉得罗素的回答比较合理,他说我们并不能知道这一点,但是设想我们就是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比设想我们在他者的梦中更简单。“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如果设想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就能够解释绝大多数我们面对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去构想我们身处梦中。


  我这里的超验世界是一个我们相信其存在的,超越我们经验世界之外的世界,也有的神秘主义者不愿意称之为世界,但它与我们的经验世界不同,应该是一个说得过去的基本判断。它就是长青哲学所指的“那个”世界。物自体的世界,上帝的世界,一个修行者圆满解脱之后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不能经验的,不能用理性去认知、用逻辑去思考、用语言去描述的世界。


  区分两个世界的主要考量是要说明意义问题其实只在经验世界里存在,本文的题目若非为了强调,本可以不用加上“经验世界的”这个定语。超验世界里是没有意义问题可言的。尽管走入超验世界,或与神合一,或见真如实相,可以被看成每一个修行者人生的终极意义或者唯一的意义,但一旦得到究竟解脱,主体便不复存在,意义问题也随之消解。但当修行者还处于在世状态,无论出世的意义是多么终极,都仍在经验世界的范畴之内。人生的终极意义并不在人生之外,只是终极意义的达成要在人生之外。所以后文要谈的意义,都是经验世界里的生命意义。


  3.意义的层次结构


  对意义层次结构的隐约感知,出于我对于目下一种流行趋势的感知。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仿佛进入了一个禅师遍地走的时代,仿佛一夜之间,满大街随处可见修行者、到处可遇仁波切。或许是对上个世纪80年代的“气功热”印象过于深刻,我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主流文化中缺乏宗教灵修传统的国度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却颇为敏感。


  前几日我在某公众号上看到某教授、佛学研究者的一篇文章,该文从张家界四人集体坠崖轻生事件写起,继而批判西方文化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感叹而今的“佛系”“躺平”只是临急抱佛脚的心理安慰,最后落脚在“不执著”,要依佛法修行,得究竟解脱。文章有些观点我是认同的。不过,现如今青年人的“佛系”“躺平”真的是被资本异化的结果吗?这笔账真的要算在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头上吗?对一个大学生就业率仅有20%,6000万人月入不足1000的社会来说,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问题分明是找不到一个可以“异化”他的公司对不对?问题分明是没办法达到被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侵蚀心灵的程度对不对?问题分明是没有心情和资金娱乐而不是娱乐至死对不对?


  当今世界最为富足的北欧国家,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但一个北欧国家得到完满福利保障的公民因为无意义感而自杀,与电影《隐入尘烟》中被逼入生存绝境的贫困农民喝农药自杀,他们遭遇的,是同一种无意义感吗?1968年上街游行的法国学生,与某国聚众讨薪的农民工,他们持有同样的生存诉求吗?我们可以不考虑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去讨论问题吗?近年来我们对西方文化颇为敏感,心心念念要反对西方的文化殖民,但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自己不该照搬西方的文化,却要轻易去照搬西方的问题呢?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范畴的错误,问题的误置。


  此外,修行佛法(或者其他解脱之法),得究竟解脱,在我看来没什么不对,如果你承认超验世界的存在,那么说这是终极意义就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认为这是人生唯一的意义也不为过。这个路径从其原旨看,本该就是不受限于具体时空的,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人,也可以最彻底地解决任何问题--除非你不信。简言之,这是一种度一切苦厄的、究竟解脱的终极目标。但也恰恰是这一点,使得它在面对现世意义的问题时,显得大而无当。这正如庄子向监河候借米,“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在《红楼梦》的结尾,宝玉终于明白荣华富贵不过是大梦一场,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但是宝玉毕竟经过见过,吃过珍馐美馔,穿过锦衣华服,试过云雨情,享受过白玉为堂金作马。没错,在你看来这都是梦幻泡影,但若是你对一个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乞丐去谈梦幻泡影这一套,你说的没错,但他大概率是不懂的。曾经有一种说法,是说修行一世是远远不够的,非得几世轮回为人,持续不断修行才可能得脱轮回。这种说法现在不怎么流行了,现在流行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甚至觉得参几个话头就差不多了。我不知道那种说法对不对,但我觉得,没有经验,就很难去否认这种经验的意义。用终极意义去否定现世意义,是没有道理的。何况这么做的,往往是半吊子修行者,而被否定的那些人,他们其实往往连超验世界都不信。这可真可谓“三观不合”。借用精神分析的说法,我觉得这该算是一种“高大上防御”。


  因此我有了意义的层次结构的想法。简言之,意义,有一个层次结构。低层次的意义,需要在高层次上得到整全而清晰的理解,但层次之间,不需要也不应该否定彼此的意义。


  意义问题本身是一个问题,而获得意义本身则往往意味着一个问题的解决,意义之所以有层次,是因为问题本身也有层次。下面就从一类特殊问题的解决来阐述意义的层次结构。


  文兰就说谎者悖论(如:我在说谎)提出一种独特的悖论消解方式,简言之,一个悖论可视为一个假设证明中的反证法部分:一个悖论当加上假设和结论,悖谬即告消解。


  陈龙给出了一个用上述方法消解罗素悖论的实例:


  假设:存在一个理发师,他只给村里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反证:如果他给自己理发,他就不该给自己理发;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就该给自己理发。(实际上就是罗素悖论本身)


  结论:不存在这样一个理发师。


  如果把证明的假设改为“存在一个形式系统中的语句,它说自己是不可证的”(相当于说谎者悖论的另一种形式),那么证明之后,得到的结论是“一定存在真但不可被证明的命题”这样,我们得到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类似的理路,还可以得到塔斯基不可定义定理。


  从上述证明过程有理由延伸出的一个可能理解是:问题所引发的意义,需要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context)之下方才得以清晰地显示出来。


  很多研究者认为,说谎者悖论、罗素悖论这一类问题的共通之处是“自指”问题,意即主体性,那个“我”无可避免地参与其中。除上述较为新鲜的消解悖论的思路,传统的消解方式多以禁止自指(禁止一个集合成为其自身的一个成员)为主,比如类似“存在一个理发师,他只给除自己之外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的语句即可消除悖论。但是,如果我们的问题从一个形式系统扩展到是类似“人生意义”之类的“全集”性问题,回避或者分隔主体的参与就注定是不完备的,并且也不符合日常语言的直觉。


  相反,上述解悖方式试图通过铺展问题上下文的方式来确证问题之意义,本身并不试图回避自指问题。借由这一消解方式而意外“相遇”的塔斯基不可定义定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更可以说明,在一个形式系统之内的不可判定性,可以在居于其上的更大的系统内被给予意义,如果这些被谈论的系统本身就是有界的,那么这一“赋义”过程理论上将永无止境。所以在不需要人为禁止的情况下,自指问题仍可以通过意义层次的提升而得到解决。然而,问题的升级带来了意义的升级。追寻更高层次的意义,很可能是低层次的问题遭遇了哥德尔的不可判定性。总有一些问题,在一个形式系统内不可证真,亦不可证伪,此时便需要更高层级的公理。这一升级在面临终极意义的时刻表现得最为明显,如《金刚经》上常常出现的“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之类的命题,已不在初级语言系统和形式逻辑的层面。


  在意义分层结构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亦可视为一种基于需要的意义分层理论。20世纪50年代马氏的需求模型仅有5层: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70年代,他将需求层次扩充到7层: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和超越的需要。从低到高可以看到某种背景(context)的逐渐扩大,特别是开始走向超个人心理学的时期,“自我实现”作为主体性完满的最高层次已经不敷需要,必须要跳脱主体意识建构的系统,架构一个超越主体经验事实、让“我”变成“大我”的层次来完成人生的终极意义。


  肯·威尔伯的意识光谱,同样可视为一种意义分层架构。角色与阴影、心灵与肉体、生物与社会、人类与自然,在这些不断上升的“二元对立”的层次,较低层次的对立产生的意义问题在较高的层面获得整合,然而更高层面的对立将制造更高层次的意义问题,需要继续整合,直到超个人层次,直到大心境界,主体成为既是全无也是全有的存在,主体存在获得了终极意义,当然主体也不复存在。


  文兰、陈龙消解自指悖论的方式在经验世界里展开,但这一方式“孕育”出的塔斯基定理、哥德尔定理推向极致,必然走向“meta”层次、超验世界。所以无论是马斯洛需求层次、威尔伯的意识光谱,最终都指向终极意义。当意义的层次不断上升,直到经验世界里的终极意义,也就是通向终极救赎之时,自指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此时主体性消融,自我或者说那个主体不再成为障碍或界限(boundary),自指不再存在,问题不再存在,悖论也不再存在。所以,终极意义的达成恰好是意义问题的消解,同时也意味着意义问题的结束。


  上述这一基于问题解决的意义分层递进框架,至少可以说明如下问题:


  首先,意义是分层次的。低层次的意义需要在高层次上方可得到更整全、更清晰的理解。终极意义不可能在经验事实的层面被达成。现象界的真理,无论达到了怎样“高大上”的层次,终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哥德尔的不完备性。所以各种长青哲学揭示的解脱之路,成为一种终极意义的解答。《约伯记》中约伯受到的种种苦难,在约伯看来是无端的、不可理解的,以至于信人约伯到最后也开始在旷野里呼告,质疑上帝为何如此不公。但约伯并不知道,这种种的苦难乃是源于上帝与撒旦的一场赌约,他的受难的意义正在于荣耀上帝。莱布尼茨说,我们这个看起来有善恶存在的世界,恰好是上帝创造的所有可能世界里最好的世界。莱布尼茨的话有点诡辩的意思。但是,从意义的层次的角度,却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在上帝的视角下,世间的善恶也许就不是你所理解的善恶,但究竟是怎样的善恶呢?这个问题就不该问,因为你注定不能理解,你有此疑问,就失去了亚伯拉罕式的绝对信仰。你的疑问本身就是僭越,因为不可试探我的主。


  其次,虽然低层次的意义,需要到达高层次才能获得“更整全”的理解,但如果因此认为低层次的理解就是错的,那将取消低层次的意义,如此层层否定,最终所有层次的意义都会被取消,这将走向上面说的“问题误置”或“高大上防御”。因此,不可以用高层次的意义否认低层次的意义。这个问题在用终极意义否认其他层次的现世意义的时刻最为明显。我曾见到一些半吊子修行者,一个无分别心解释所有问题,搞得是非之心也没了,恻隐之心也没了。即使在大乘佛法看来,这似乎也不是修行的正路。一些所谓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都可以解构,包括善恶是非。比如,从终极的意义层次,世间一切似乎都是无常,然而,这不代表奥斯维辛、南京大屠杀等等都可以被视为非善非恶。这一点,中国儒家的心性之学看得很清楚,《中庸》上说“择善固执”。王阳明少时受禅宗影响,而终归弃佛老而归儒,他的四句教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层面致良知后的止于至善,岂能是说世间的一切无善无恶呢?何况要通透这个“无善无恶”的心之体,是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样的过程的。“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


  当然,如果反过来,用低层次的意义否认高层次的意义,也是不合理的,只是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最后,虽然我们区分了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的不同意义,而且终极意义只有走入超验世界方可达成,但是,没有人规定人不可以就停留在一个有限性的世界里。将寻求宗教或者长青哲学意义上的究竟解脱作为终极意义,也从来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的,何况就算认同,也并非终极意义才有资格成为意义。这并不是指用低层次的意义否认高层次的意义,只是说有的人可能倾向于搁置高层次的意义。尤其对出世间的终极意义,敬而远之的人并不为少。而且,古今中外,从来也没有一种出世间法可以一统天下人心。此外,追寻经验世界里的“非终极”的现世意义,和同时追求终极意义也并不矛盾,只是不需要以为所有的意义选择都必须是终极性的,不需要以终极意义否认现世的意义选择。


  4.证成生命的意义


  西方世界对于经验世界里的生存意义的论述,从来都与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冲突与辩驳联系在一起。以加缪笔下的西绪福斯为例,诸神处罚他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加缪说,今时今日每日重复机械劳动的工人,其命运与西绪福斯的命运一样荒谬。其实,岂止是加缪时代的无产者,即便是今日的人类社会,对一般人,其生存境遇与西绪福斯也没有本质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西绪福斯的神话成为了荒谬人生的一个原型隐喻。劳作的辛苦并不是重点,重点是重复和无意义,没有止境,没有救赎。


  如何从这种无意义中解脱出来?加缪给出的答案是接受、蔑视与承担。他说:“若西绪福斯行的每一步都依靠成功的希望所支持,那他的痛苦实际上又在哪里呢?”“如果西绪福斯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地进行着的,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当推石上山这件命定的事情,成为了西绪福斯自由意志的选择,成为了他自己愿意去做、热爱去做的事情,他便超越了他的命运,将诸神的惩罚变成了祝福。因为“荒谬的人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那些先前不得不接受的、无休止重复的无效劳动,此刻看来并没有任何改变,但却已成为生命慷慨的馈赠,因为他再也不会受困于完成目标后的空虚,劳作的永不休止使他永远也不会经历叔本华式的悲观。


  与萨特不同,加缪更具斯多噶主义的色彩,强调对既定命运的承担。他的西绪福斯承认既定的命运,并实现了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共舞。将命运活成使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加缪说:应该认为,西绪福斯是幸福的。


  无独有偶,在东方的古中国,也出现了一位将天命活成使命的先贤,他就是孔子。


  孔子说自己“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研究者认为,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是他生命中的关键节点。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八年,阳虎之乱时,孔子五十岁。其后孔子生命的“画风”突变,他欲助公山氏反叛季氏,他出仕鲁国、官至司寇,之后去卫、陈、曹、宋、蔡、楚,最后又回到故国。


  其中,在去陈国的路上,路过匡地,匡人将孔子误认为与其素有仇怨的阳虎,拘压了孔子,弟子们都十分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文王已死,复兴周礼的责任不就在我们肩上吗?上天如果要礼崩乐坏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上天既没有要消灭礼乐,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从叶地返归蔡国的时候,耕田隐士桀溺评价孔子:“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太平,我本来也不愿意四处奔波,但天命要我不可与鸟兽同群。


  的确,孔子的一生痛感礼坏乐崩,但直至五十岁,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并且去做。“知天命”以后,他周游列国,为恢复周礼而四处奔走,在困顿中踽踽独行,支撑他的正是将天命视为使命、化为使命的信念,是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天下平”的信念。这种信念使得那累累如丧家犬的漂泊成为了坎贝尔笔下的“英雄之旅”。


  与加缪借助希腊神话而完成的思想实验不同,孔子的人生意义,与他的人生实践融为一体。此外,西绪福斯对其命运的方向和内容,也就是诸神惩罚的意识是清楚的,所以才有通过蔑视而超越命运的理路。而孔子对天命的强调则建基于对天道至善本质的信心,因此,孔子的选择既不像萨特那样任性而为,又不像加缪那样充满对抗和蔑视的张力,孔子的知天命而乐天命,强调对既定命运的领悟觉知和乐见奉行。这一意义的证成之路,延续到后世,被《中庸》的作者总结为“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天道,人性和人的行动成为了一个统一体。


  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中,也体现出与生命意义的层次结构的联系。一般认为,五十之前的过程,都是为“知天命”的准备,意即孔子此时对自己的天命的意识是不清楚的,处于艰辛探索时期。五十之后,既知天命就矢志不渝地去实践自己的理想。“六十而耳顺”这一句素有争议,韩愈认为耳字为传抄误写,应为“尔”字。但大多数后世研究者不从此说。但无论韩愈的“知天命从而顺天命”的解释,还是关于耳顺的“内圣”意义上的解释,研究者几乎都认为这一阶段是孔子成圣的开始。


  吴艳丽在《何以为圣?--以“耳顺”之争议为核心的考察》中说:“修、悟、证三个阶段有着差别,纵观孔子的一生,‘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是修境,在这一阶段孔子在寻找安身立命之道;‘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在这个阶段他能见道自觉,不惑于心,并能觉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证境,在这一阶段孔子已经证得了圣人之道,证得此境后圣人不再执着于小我。”


  又说:“孔子的一生有着坚定的目标,就是恢复周礼……超验是要在经验中才能起作用,尽管在经验世界之中孔子的表现不是那么完美,那是因为证道后也还有习气的存在。”


  尽管我们不能肯定孔子的成圣之路是否有阳明那样的自觉,但仅从追寻人生意义的角度,孔子证成意义的过程体现出明显的层次递进结构,从求知,领悟,笃行,到转向内心的境界提升,终于在生命的后三年,到达了我所欲皆为我可欲的自在境界。


  诚然,孔子的努力失败了,他160多年后的知己孟子,为维护儒家思想“不得已”而与诸家争辩不休,孟子的努力也失败了。然而,把结果和意义绑定在一起,本就是错的。我们做一件事,只是因为这件事应该去做,而不是因为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何况就算孔子的政治理想并未达成,对于他个人来说,却是证道成圣,步入了自在境界。这样的结果又不可不谓大成功。


  我们在经验世界里过一辈子的意义,正在于觉知天命并将天命活成使命,我们因之而热爱,因之而幸福,因之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至于成败得失,本就不在一个真儒者的视野之内,就把它们留给后人评说吧。


参考书目及文献:


  1.(德)海德格尔(Heidegger,M.)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04.
  2.文兰著.悖论的消解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05.
  3.陈龙.思维的艺术--悖论与自指.哲学与当代艺术第23期,“服务器艺术serverart”演讲
  4.(美)肯·威尔伯著.意识光谱(20周年纪念版).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20.10.
  5.(美)肯·威尔伯著;许金声等译.心理学译丛没有疆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3.
  6.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北京:中华书局,2022.06.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陈来著.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2.
  9.(英)阿尔道斯·赫胥黎著.长青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03.
  10.王孺童译注.金刚经·心经释义.北京:中华书局,2020.01.
  11.(美)布兰特·寇特莱特著;易之新译.超个人心理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07.
  12.(法)阿尔贝·加缪著;郭宏安译.西绪福斯神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
  13.吴艳丽.何以为圣?--以“耳顺”之争议为核心的考察[J].哲学进展,2023,12(1):296-303.


点评

我打印出来拜读一下  发表于 2023-7-1 17:48
回头好好拜读一下  发表于 2023-6-29 23:13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贡献 +10 收起 理由
南卓 + 1 + 1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3-6-23 19: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我精进课程的论文,贴出来就教于诸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30 19: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完了。第一反应是“精彩”,然后是感动。
摘录一些段落:
“更重要的是,要真的放弃意义问题,其实并不那么容易。这相当于要将“思”背后的那个“我”空掉,心理学所说的“白熊效应”告诉我们,有些问题之所以避无可避,恰好因为你总是想去避开它。或许一些修行者的障碍也在于此。” -- 真的很常见,无论是在修行的还是不修行的群体中。
“对一个大学生就业率仅有20%,6000万人月入不足1000的社会来说,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问题分明是找不到一个可以“异化”他的公司对不对?问题分明是没办法达到被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侵蚀心灵的程度对不对?问题分明是没有心情和资金娱乐而不是娱乐至死对不对?” -- 吃前现代的饭,操后现代的心。
“一些所谓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都可以解构。” -- 一个人拿来解构其他理论的理论,本身经不经得起解构?就像世界上有没有能溶解所有物质的液体,如果有,它本身是拿什么装的?
“将命运活成使命。” -- 我对哲学造诣不深,但这句话可谓是对我心中那个版本的存在主义的总结,也是我向往的人生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3 17: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最近也在看一些相关的书籍,谈点自己的体会:

谈论人生意义的人,脱不开以人为尺度去衡量世界,不置可否。人如何去衡量世界,必然会通过经验等途径与手段。我总怀疑的是,可能是一种彻底的怀疑主义,人所用到的经验、途径、手段本身,可行、可信性如何?我们信任的哲学、理念、观点是其来有自,还是被赋予的。近期我写了一本小说,把前期一些素材进行了修改,融入了自己的观点——人们需要祛魅的过程,才足以面对这个世界,踏上揭开世界面纱的旅途。

“加缪给出的答案是接受、蔑视与承担”,这与孔子知天命而乐天命,与萨特任性而为,是不是都是不同的人,面对世界,祛魅之后,结合本身尺度,展开的不同行径而已?殊途同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4 23: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卓 发表于 2023-7-3 17:38
受教了。最近也在看一些相关的书籍,谈点自己的体会:

谈论人生意义的人,脱不开以人为尺度去衡量世界, ...

谢谢南卓的回复,关于你提到的这些,说说我的看法吧。


第一,你无法不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界。


首先你不能没有尺度。如果没有这种尺度,我们面对的就是一种“感觉杂多”,那样,我们就不可能知道任何事情,世界对于我们等于并不存在。按康德,时空本身就是一种尺度,是先天综合判断,想象一下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你会形成任何认识吗?不单认识,知情意,一切一切都无从谈起。


其次你不能不用人的尺度。你可能以猫的尺度来衡量世界吗?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猫,然后体会到猫的尺度吗?如果可以,你或可做给我看看:),你当然也不能用石头或者机器的尺度,因为那样其实还是以你的尺度,只不过你将你的尺度“投射”到了他者、他物的身上。


第二,我们具有的所有观念,都是被给予的。


说得更彻底些,整个世界一切物质与精神的存有都是被给予的,或者依你所说,是被赋予的。但赋予这个词有点偏正向,其实不好,不如给予中性。


但我们先按下后一个意思不表,就说观念。这一点福柯讲得已经很清楚了,他说,他提出这个话语-权力的理论,并不是说人可以超脱于任何话语之外,也不是说人可以不受任何权力限制,正相反,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单以观念论,在最彻底的意义上,你根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观念。推而论之,你也不可能有专属于你自己的价值,不可能有专属于你自己的意义。你永远也不可能活出一个绝对独立的自我。


你只是信以为真。你只是选择了一种你觉得好的、他者的话语/权力,然后把它当成自己的。


第三,面纱的背后还是面纱。


这样的话,就要说到你说的祛魅——这个词其实有些问题。你说“人们需要祛魅的过程,才足以面对这个世界,踏上揭开世界面纱的旅途”,但是,祛魅之后怎样?揭开世界的面纱后会看到什么?会是那种你所说的可信、可行的东西吗?


福柯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不,现象的背后并没有本质,现象的背后仍然是现象,现象背后的现象的背后仍然是现象,这个句子可以无限延长下去。套用这个说法,世界的面纱背后,仍然是面纱。


所以,当你觉得祛魅之后足以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其实也只是选择了相信——那就是答案。你不是知道它(可行、可信),你只是相信它(可行、可信)。


我这里不是说祛魅是不必要的,只是说祛魅是要我们拥有一种综观的视角,解构的视角。解构不是消解,而是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这有点佛家讲“空”的意思,空不是绝对虚无,空其实就是无常。佛家最妙的其实不是一切皆空,而是“空空”,就是把那个空也空掉,套用这个说法,我这里做的,有点像“祛你祛魅的那个魅”。


第四,现象世界的意义是信以为真。


前面说了,你所有的观念都是被给予的。从根本上,不是你发明了一种新的意义,而是你选择、证成了一种既有的意义。没有什么纯粹个人的价值观,只有你选择的、认同的(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某种价值观。


但是,这种信以为真是有意义的。关键是:那是你的选择,那是你的自由意志。


如果你看过我前几天的签到,会记得那个“撒马拉死神”的故事。现在如果你去回顾那个故事,应该会理解为什么同样是迎接死亡,仆人策马逃亡仍有其意义。


举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吧,《楚门的世界》,你应该看过。在电影最后,总导演对楚门说,你走出那扇门,去往外面的世界,那里还不如这里安全,不如这里美好,还不如就活在我为你编织的剧情里呢!但是楚门没有听从,决然走向了那个充满危险和不确定的外面的世界。


其实导演还有更有说服力的一句话没有问:你怎么知道外面的世界就是真的呢?你怎么知道外面的世界不会是一场更宏大的戏剧?你凭什么相信出去就可以走出剧本,活出自己?


从究竟的意义上,其实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也没有办法知道。但是,选择脱离明知是一场戏的生活,这本身就是意义,这是我的选择,哪怕前面更加危险,那仍然是我的选择。


第五,说是信以为真,其实一切皆真。


更深一层,就算这种选择本身也是写在某个神的剧本里,也没有关系,我仍然为我的选择感受到了“活着”是怎样的体验。比如,我在一家咖啡店里,犹豫着是选美式呢,还是选拿铁,最终选了美式。我可能会说服我自己:美式比较健康。但也许这一切都是一个神奇的精灵安排好的,包括我的想法。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等同于你就呆在那里不选择,而去听凭命运的决定吗?当然不同。正是在一次次“实践理性”的选择中,我们才知道自己活着。这与我们是不是身在一种被给予的宿命中,并没有关系。


所以,现象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信以为真,这意味着还是有某个真的世界,而我们投身于其中的世界似乎不是真实的,但果真如此吗?还是放下那些形而上的幻想,好好生活,好好面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那个把你这颗芯片泡在溶液里的家伙,与你无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5 00: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卓 于 2023-7-5 00:21 编辑
剩翼 发表于 2023-7-4 23:15
谢谢南卓的回复,关于你提到的这些,说说我的看法吧。

感谢大哥这么细致的回复。

大哥分析的几点,每一点我都深以为然。可能是平时做的相关方面的训练较少,自己不能这么细致地解释和理清,包括写第一条回复的时候,也会有种不能准确表述的感觉。

我所理解的尺度、祛魅和揭开面纱,着重点在于提醒自我不应执着于所相信、所看到、所被给予的,现象之后仍然是现象,所有的解构也并不带来虚无,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现实里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5 12: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卓 发表于 2023-7-5 00:19
感谢大哥这么细致的回复。

大哥分析的几点,每一点我都深以为然。可能是平时做的相关方面的训练较少, ...

“重点在于提醒自我不应执着于所相信、所看到、所被给予的”


的确,这个我是十分认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4-11-3 12:32 , Processed in 0.0622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